趙興一愣,躬身道:“多謝父皇。”
他原本以為要廢一番口舌,沒想到父皇竟然這麼簡單就答應了。
“你是朕唯一的兒子,這天下以後就是你的。既然你說非殺不可,那就殺了吧。”官家毫不在意道。
官家之前跟趙興說的那些,並不是為了美化自己。
當初他親政之初確實意氣風發,想著滅了西夏,收複燕雲十六州。
然而和西夏的戰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徹底的冷靜了下來。
一個西夏都打不贏,談何收複燕雲十六州?
而且和西夏的戰爭中,讓他看到大宋內部的各種弊端,萌生出改革的念頭。
這些麵對遼國西夏,他一直保持忍讓的態度。
時間久了,讓著讓著都成習慣了。
聽到遼國使臣團,有人打死了一個百姓,他甚至並沒有動凶手的打算。
並不是他不在乎此事,而是覺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了一個百姓激怒遼國並不值得。
不僅是他,甚至文武百官都這麼想的,並沒有人提出要嚴懲凶手。
那個打死百姓的遼國人,在使臣團地位不高,又不是正副使,代表不了遼國皇帝。
就算殺了,遼國也不可能和大宋開戰。
這一點不難想到,但是無論是他還是一眾大臣,都沒人提出來。
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長久的退讓,讓他們在處理涉及到遼國的事上,第一念頭就是退讓。
剛剛趙興的話才讓他反應過來。
“父皇,您還有變法之意麼?”趙興突然問道。
官家聞言一怔,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還小,主要還是學習為主,國家大事,還輪不到你操心,回去吧。”
“父皇,兒臣就是想聽聽,您不是都說這天下以後遲早要交給兒臣的麼?”趙興說道。
官家聞言沉吟了一會,反問道:“你覺得該不該繼續變法?”
“兒臣覺得應該!”趙興說道:“朝堂諸公老是說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輕改,但是兒臣並不認同。祖宗製定規矩法度之時,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局勢需要。時間久了,情況局勢都在變化,豈能一直守著祖宗之法?”
“你說的不錯,可是朝堂那些大臣不那麼想。變法是肯定要變的,不過變法阻力太大,需要仔細考量。朕調韓章回朝,擔任大相公就是為了變法做準備。”官家說道。
趙興有些驚訝,沒想到父皇調韓章任大相公,還有這方麵的考量。
那為何原劇中他沒有再次推行過變法呢?
難道是因為唯一的兒子死了,打擊太大,心灰意冷?
“韓章此人能力心計手腕都不差,當年朕有意變法的時候,他也是讚同的,還曾向朕進言,新政過於倉促,弊端很多,難以功成。朕並沒有聽從,即便如此,他還堅定的參與新政,新政失敗後,為了不讓朕為難,自請外放。”官家感歎道。
“父皇,兒臣覺得若是推行變法,反對阻力依舊很大。”趙興說道。
“你剛剛不還說應該變法麼?”官家聞言狐疑的看著趙興。
上次新政的失敗,讓官家吸取了教訓。
他並沒有因此斷了變法的念頭,這些年清理了不少當初反對變法的守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