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也知道之前新政失敗是他過於著急,這次準備穩紮穩打。
他並沒有把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變法,趙興有誌變法,他還是很欣慰的。
官家覺得,他們父子兩代人勵精圖治,肯定能夠完成變法,中興大宋。
“父皇,兒臣並不是反對,而是覺得不需要告訴天下要推行變法,也不需要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變法阻力大,根本原因還是官員地主階級的利益受損了。推行變法包含各個方麵,他們自然會報團反對。但若是針對一點,一步一步的解決內部積弊,反對阻力自然就小了。”趙興說道。
他其實有些理解不了宋朝皇帝和那些大臣的想法。
為什麼非要把基調定那麼高,喊著變法新政的口號。
說到底,這些都是可以靠權謀解決的問題。
那些反對變法的守舊派,之所以反對,為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利益,並不代表他們都是一條心。
要說玩權謀,趙興最佩服的還是朱元璋。
人家殺了一茬又一茬,卻沒人敢造反。
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朱元璋馬上打天下威望高。
其實不然,人家殺的時候都是拉一批殺一批。
變法其實也是一樣的,得先穩住一部分,針對一方麵來。
在這其中,自然能夠清理掉一部分人。
守舊派或許有聰明的能夠察覺,但是人都有僥幸心理的,刀沒有架到脖子上,總覺得不會動他們。
而變法等於告訴天下階級人士,我要對你們動手了,不反對才怪。
“可是朝廷內部弊端太多,若是一步一步來,得拖到什麼時候去?”官家搖頭道。
“父皇,《道德經》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兒臣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兒臣雖然不會做菜,卻也聽人說過,做菜需要一步一步來,急不得。治理國家也是一樣,妄想一下子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本就不現實。”趙興說道。
“那你覺得若是想一步一步來,最先對哪裡下手最好?”官家沉吟許久問道。
“鹽!”趙興沉聲道:“鹽雖然不像糧食那樣能夠填飽肚子,但是卻是任何人都缺少不了的。兒臣閒來無事的時候,曾經查閱過朝廷曆年來鹽務的收入。現在的人口比曾祖在位時,翻了近一倍,但是鹽務收入反而隻有那時候的七成,父皇這多出來的那些人口,難道就不需要吃鹽麼?”
宋朝變法為的就是解決日益嚴重的三冗問題。
而三冗問題的關鍵,就是沒錢。
宋朝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朝廷每年的賦稅區彆並不大,但是開支卻越來越多。
以至於,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了。
一旦出現什麼天災,或者戰爭,朝廷就拿不出錢來。
為了應對這些,就隻能加稅,如此一來,就會增加百姓的負擔。
以至於宋朝發生了數百起造反,這還是史書上有記載的,把那些很快平定,沒有記載的的算上隻會更多。
內憂外患之下,焉有不忘國的道理。
抑止土地兼並,清量田畝那些想實施起來非常困難,阻力大見效慢。
徹查鹽務雖然阻力一樣大,但是見效卻快。
不管是那些販賣私鹽的鹽商,還是利益鏈上的官員,查出來家一抄,大量銀子就來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