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對,也不對。”趙興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說道。
“不知臣所言何處不對?”王安石問道。
“你說的新政肯定會失敗,孤認可。但是孤覺得你說因為新政弊端太多,即便沒人反對,最終也會失敗,孤不認可。恰恰相反,孤覺得哪怕新政沒有弊端,最終也會失敗。”趙興說道。
“殿下為何會這麼認為?”王安石皺眉道。
難道他之前理解錯了,趙興並沒有變法的意思,之所以和他聊這些,是因為他不斷上奏,惹得官家不喜,讓趙興通過這種方式來勸他?
“在孤看來,變法就等於是分大餅。一張大餅,朝廷和百姓吃的少了,自然有人吃多了。所謂的變法也好,改革也罷,就是要把那些人嘴裡的大餅拿出來一些,給朝廷和百姓吃。這樣朝廷和百姓肯定樂意,但是那些原本把大餅吃到嘴裡的人,能願意麼?這些人就包括了天下地主鄉紳和官員,父皇可以決定大餅誰吃多誰吃少,但是具體還得官員執行,伱覺得他們會怎麼做?”趙興說道。
在趙興看來,變法成功與否,根本與變法的政策是否存在弊端並沒有直接關係。
有弊端改就是了,變法本身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有弊端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就像一個王朝建立,最開始製定的規矩和法度,也是通過不斷修改,最終才行成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然而到了變法,怎麼就變成了有弊端就直接取消的?
而且變法隻是一個籠統的概念,並不是單指某一件事。
變法是從民生、官員、軍事多方麵進行的,沒道理所有的政策都有弊端吧?
但是新政被叫停後,全部被一刀切,恢複到了從前。
這就足以表明,所謂的弊端根本不是新政失敗的原因。
哪怕新政再好,一樣有一堆人跳出來反對。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在有的時候並不是對的。
就像現在,整個天下的權貴階級,地主豪強階級,都屬於既得利益者。
政策再好,他們不配合執行,百姓得不到切實的利益,如何得民心?
相反,地方官員做出任何事來,損害的卻是朝廷的聲譽和公信力。
趙興記得,曆史上王安石變法,不僅沒讓百姓獲得好處,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後世偉人評價王安石言: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大體是說他對於整個社會的實際情況,了解的太少而又不知變通,然後急於求成,盲目實行一係列政策,最終在許多小人們的明阻暗擋之下,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才造成變法失敗。
所以變法的成功與否政策隻是一方麵,最重要的還是人。
王安石聞言臉色沒有絲毫變化,神色堅定道:“殿下說的這些臣自然明白,但有些事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
趙興聞言一怔,然後自嘲一笑,王安石固執歸固執,但是作為一個時代的頂尖人物,怎麼可能想不到這些。
自己自以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雖然沒有王安石聰明,卻比他懂得更多,對人家一通說教。
或許這就是穿越者的通病,自認為自己見多識廣,熟知曆史。
卻忘了曆史並沒有表麵上那麼簡單。
能夠青史留名的,有幾個簡單的?
人家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卻沒辦法解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