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鄉紳手裡的田地,都是中上等的,一畝能值個七八兩。
也就是說光是陽武縣查出的隱田,就價值一百多萬兩。
這還隻是一個縣而已,可謂是觸目驚心。
初步估算,大宋實際上隱匿的田畝在上億畝。
先不說這些田地的價值了,單單每年的賦稅,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據趙興了解,目前大宋登記在冊的耕地數量,也就四億多畝。
也就是說隱田占了大宋總耕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趙興帶著這封紮子,前往了皇宮。
當官家看到紮子上的內容,難以置信道:“這是真的?”
“父皇,兒臣查過記錄,皇祖父在位時,天下登記在冊的田畝數量有五億兩千多萬畝。如今天下登記在冊的田畝隻有四億四千萬畝。也就是說數十年間,田地少了八千萬畝。雖說西北丟了幾州之地,但是西北本就貧瘠,也沒有八千萬畝地吧?”
趙興沒有去解釋真假問題,而是拿先帝時期田畝數據,和如今的田畝數據做對比。
“他們怎麼敢的!”官家咬牙切齒道。
他從未去關注過這些,趙興說的雖然有些駭人聽聞,但官家不認為趙興會拿這個來騙他。
官家自問登基以後,不管是對待文官還是勳貴,包括武將,都是十分寬容優待的。
然而他在位幾十年間,竟然八千畝田地就這麼不翼而飛了。
正如趙興所說,雖然當年宋夏之戰丟失了一些地盤。
但是那些地方土地貧瘠,加上地處邊境,長期戰亂,耕地並不多。
“來人!”官家冷聲道:“召韓大相公、餘相公…等人過來。”
“是!”劉公公應了一聲,退了出去。
官家深吸了一口氣,道:“福兒,你這次做的很好。要不然朕還被蒙在鼓裡。為何一開始不告訴朕?”
“父皇,兒臣心裡存疑,又沒有證據,便想著找到證據後再告訴父皇。”趙興說道。
他之前也曾考慮過把這些告訴父皇,畢竟這些數據稍微一查就能查到。
不過他猶豫一番,還是選擇暫時先不說。
告訴父皇,父皇必然會安排人調查,大概率是查不出什麼東西來的。
他親自查,查出來的數據,最有說服力。
那時候父皇再派人查,要是查不出問題,就不是沒有問題,而是人有問題了。
官家聞言沉吟了一會,說道:“其他各縣也如此嚴重麼?”
趙興聞言就知道父皇心裡還存有僥幸,覺得這隻是個例。
不過趙興還是擊碎了父皇的幻想,說道:“汴京附近的情況倒是要好一點,但是像陽武縣這樣離這遠一點的,情況基本都差不多。”
“可惡!”官家排著桌案,目光充滿著淩厲。
趙興還是第一次看到父皇這樣的眼神,眼神中甚至還帶著一絲殺意。
其實這也正常。
父皇這種在自古以來皇帝中,屬於是老實人。
他不像一些庸君昏君那樣忽略朝政,安於享受。
相反,他勤政愛民,十分節儉。
他也能察覺朝廷的積弊,推行新政,想要改變這些。
然而北宋很多弊端確確實實就是在他在位期間加劇的。
隻是被繁榮掩蓋,並不凸顯罷了。
趙興覺得父皇這種並不能算是庸碌,隻能說他過於理想化了,被儒家思想毒害的太深,信奉以德治國。
並不是說儒家思想不好,隻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了鞏固加強皇權。
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就是德行上的教化。
統治者需要這種思想,讓被統治者遵從統治,以達到千秋萬代的目的。
但是皇帝卻不需要這些。
父皇幼年登基,沒有從先帝哪裡學到帝王權術,反而被那些大臣灌輸了大量的儒家思想,給培養成了一個‘老實人’。
老實人脾氣好,輕易不會發怒。
但是老實人一旦發怒,卻非常可怕。
“父皇您覺得清量出來的隱田該如何處理?”趙興問道。
官家沉吟一會,說道:“當然是分給無田的百姓。”
“兒臣認為此舉不妥。”趙興說道。
官家聞言就知道趙興應該是有什麼想法,問答:“那依你之見,應當如何?”
“收歸朝廷所有,由官府租給百姓。”趙興說道。
田地國有化,是最好防止土地兼並的辦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