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青苗法推行,百姓根本不敢借。
哪怕朝廷的利息很低,百姓依然不敢借。
他們寧遠找地主鄉紳借高利的,也不借官府的。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朝廷的公信力不夠,或者說百姓對官員的不信任。
在百姓看來,借地主鄉紳的哪怕還不起,最多也就為奴為婢或者成為佃戶。
但是借了官府的可能會要命。
之所以說王安石有些理想主義,和青苗法也有很大關係。
王安石曾經在地方上任職,知道民間的情況。
青苗法推行後,借貸出去的錢卻很少。
然而他卻不知道其中的內情,認為是那些地方官員故意如此,想通過這種方式來阻止新法。
於是王安石就給地方官員攤派任務,讓他們必須要借出去一定數量的錢財出去。
地方官員為了完成任務,就強行逼百姓借錢,結果弄的怨聲載道。
事實上王安石變法,大多數和百姓直接有關係的並不多。
王安石被百姓罵,很大原因和青苗法有關係。
青苗法肯定是好的,但是實行過程中,這些東西也必須要注意。
趙興雖然想拿青苗法來試探一下朝中大臣的態度,卻也不想出什麼大問題。
不然對他將來登基後,推行變法很不利。
和王安石聊了半個多時辰,詳細的說了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應對辦法,趙興就讓他先回去擬個詳細章程出來。
王安石走後,趙興仔細思索了一番,用青苗法來試探其實挺好的。
變法這個東西,支持與反對,並不能代表好壞。
像曆史上王安石變法,就有一部分人一直反對,其中就有司馬光。
沒錯就是砸缸的那個。
王安石這個人有爭議,司馬光這個人爭議更大。
一方麵他勤儉節約,不貪財,待人寬大,嚴於律己,從道德方麵來看,他算的上是道德楷模。
但是他卻否定了王安石的所有新法,王安石的新法雖然有一些存在弊端,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
他卻給全盤否定了,由此可見,此人十分迂腐。
但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中,也不全是這樣的人。
也有一些人並不是不支持新法,而是看到了弊端才反對的。
青苗法對朝中大臣根本沒有影響,若是連這個都反對,那麼不是像司馬光那種十分迂腐的,就是那種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將來他登基後,必然是要清除的。
清除並不是把他們除掉,這些人打發去地方上不合適。
以他們的品級,去了地方上也是主政一方,將來推行新法的時候,這些人還是會成為阻礙。
趙興已經為這些人想了一個好去處了——修書!
到時候把拚音弄出來,讓這些人修字典,或者編撰個類似《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那種類書出來。
古人講究立言立功立德,文人若是貪戀權勢會被人瞧不起的。
修書這種名留青史的好事,在天下文人眼裡,那是殊榮。
到時候凡事反對變法的,全部給丟去修書。
那些人即便明白趙興這是在排除異己,還是得感恩戴德的去。
…………
大宋派使者前往西夏,麵見了西夏皇帝。
西夏皇帝熱情款待了大宋使臣,並表達了想要和大宋修好的意思。
西夏皇帝雖然年少,卻十分聰慧老成,並沒有因為奪得大權,誅殺權臣,而驕傲自滿。
他十分清楚,西夏內部這些年被他舅舅禍害的不輕,如今朝堂混亂,內部各種弊端叢生,現在應該整頓內部,而不是和宋遼交惡。
其實他已經準備遣使前往宋遼,修複和宋遼的關係。
沒想到大宋這邊竟然主動派人來了。
西夏皇帝乾脆命人帶上禮物,隨宋使一同前往大宋出使,表達了他的善意。
…………
“什麼?和親?”
趙興有些難以置信的看著父皇。
父皇突然找他過來,說西夏使臣過幾日抵達汴京,讓他出城前去迎接。
趙興聽到這個消息還有些納悶呢,按理說使臣來了,禮部的人前去迎接就行了,還沒資格讓他這個太子親迎。
結果父皇告訴他,這次西夏公主也來了,有和大宋和親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