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皇權不下鄉。
古代朝廷最低的行政單位隻到縣一級,而一縣真正的官員基本隻有三五人。
宋朝因為優待文人,官員眾多,各種官衙都比較臃腫。
但是一個縣的縣官最多也不超過十人。
這點人管理一縣之地肯定管理不過來,需要招募一些小吏,衙役輔佐他們。
即便如此,縣衙管理的也隻是縣城,底下的鄉村靠的是自治。
這才有了皇權不下鄉的說法。
縣裡人手本就緊張,青苗法的實行,登記核查都需要人手。
好在真正借錢的百姓也不多,還能忙的過來。
隨著那些地主鄉紳出招,各縣就有些焦頭爛額了。
於是紛紛向府衙求助,然而府衙那邊遲遲沒有回應。
各縣官員也不急,反正他們報上去了。
其實各縣官員,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數人對於青苗法都很排斥的。
要想治理好一縣,少不了地主鄉紳幫忙配合。
平常他們還能得到地主鄉紳的一些孝敬。
而且他們的親族有不少都是地主鄉紳,青苗法不僅損害了他們本人的利益,也損害了他們親族的利益。
然而之前清查田畝的時候,趙興處理過一些官員,震懾力還在,他們不敢陽奉陰違。
那些地主鄉紳勾連起來商議對策,也曾暗中聯係過各縣一些原本交好的官員。
派佃戶去借錢,就是那些官員給他們出的主意。
畢竟那些官員負責各縣的青苗法施行,知道七寸所在。
開封府衙那邊遲遲沒有回應,也代表著沒有應對的辦法。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一些官員傳給了地主鄉紳。
那些地主鄉紳自以為自己贏了彈冠相慶,好不高興。
一連七八天過去,依舊沒有任何動靜。
而各縣辦理青苗貸的地方,每天被這些地主鄉紳派去的佃戶圍的嚴嚴實實的。
他們也不鬨事,隻說自己要借錢。
這樣導致真正需要借錢的百姓每天空排隊,根本輪不上他們。
加上有人暗中推波助瀾,剛剛好起來的口碑大跌,甚至還不如之前。
以前百姓對官府不信任,也沒有抱多少希望和期待。
如今一些百姓剛剛有了點期待和希望,沒多久就破滅了,自然對官府更沒有好感了。
…………
開封府各縣出現問題的時候,汴京這邊也有了動靜。
好似商量好的一樣,這一日朝堂近半官員彈劾趙興。
這些官員彈劾趙興的理由隻有兩點。
一:趙興未經朝廷批準,擅行新法。
二:青苗法雖然利息低,但也屬於是放印子錢,對朝廷名聲有損。
如今各縣民怨沸騰,就是最好的佐證。
官家麵色陰沉,說會命人調查,改日再議,便宣布了退朝。
散朝後,官家命人召趙興來到皇宮,見麵後劈頭蓋臉的把他罵了一頓。
自趙興出生,十幾年間,父皇從未罵過他,甚至說話重點的次數都很少,可見父皇有多憤怒。
“朕都說了讓你不要瞎折騰,如今清查田畝尚未結束,你又弄出一個什麼青苗法,朕知道你這麼做是為了百姓考慮,可是如今最重要的是清查田畝。做事要循序漸進,急不得。朕之前跟你說的那番話,你就一點沒聽進去?”
官家見趙興低頭不語,一副任打任罵的樣子,心裡更加惱火。
“父皇,您先消消氣。”趙興賠笑道:“父皇,您說兒臣瞎折騰,但是兒臣所做之事真的是瞎折騰麼?要不是兒臣那麼做,如今朝中反對清查田畝的不知凡幾。雖說現在無人反對了,但並不代表著不反對了。兒臣這麼做,也是在轉移視線。如今那些人都在盯著青苗法,也沒心思去理會清查田畝之事了。”
“這麼說你還有功了?”官家冷哼道:“你可知青苗法是新法,你現在推行青苗法,朝中官員會怎麼想?”
“會覺得兒臣有變法之心,事事防著兒臣唄。”趙興無所謂道。
“你知道你還這麼做?”官家聞言更氣了。
趙興想要變法他並不反對,但在沒有登基,徹底掌控朝堂局勢之前,不能露出絲毫苗頭。
否則趙興登基後,朝中守舊派都會防著他,不利於他掌控朝廷局勢。
“你之前跟朕說過,想要變法不用打著變法旗號,也不要想著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朕原本還覺著你穩重,心裡甚是欣慰,但你你看看你如今做的。”官家冷聲道。
“父皇,兒臣是這麼說過,但是和兒臣所做之事並不衝突。兒臣的意思是揣著明白裝糊塗,變法是瞞不住的。兒臣說不用公開宣布要變法,不是為了防現在朝中彈劾兒臣的這些人,而是防著那些說祖宗之法不可改的迂腐官員。”趙興說道。
變法改革要一步一步來沒錯,但是朝中官員又不是傻子,查個鹽務,清量田畝都算不上變法,不還是一堆人反對麼?
對於這些人來說,是不是變法不重要,他們看的是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利益。
若是變法對他們有益,這些人肯定會成為支持者,而那些心係國家的人反而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