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
江風習習,沈一石立在船頭,仔細打量起眼前的海瑞。
海瑞也在打量沈一石,其實一開始海瑞就在現場,隻不過離得稍遠。
海瑞叫沈一石過來,第一目標確實不是打算組織淳安百姓賣田,而是以淳安官府的名義和沈一石商量借糧。
與其說是商量,倒不如說逼著沈一石借糧。
因為此時海瑞已經從胡部堂那邊以防止倭寇作亂為名借來了兵。
有了這些兵,海瑞在淳安才算是主場。
海瑞現在有三個計劃,第一個是跟沈一石借糧,然後分發給百姓,讓百姓回去趕插秧苗,等百姓的秧苗收了穀子,再還沈一石的糧食。
第一個計劃這樣做完,百姓也就沒有時間去種桑苗,改稻為桑自然是做不下去,會無疾而終,海瑞也算上按照清流們的意思,阻止了這件事。
但是這種想法隻可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海瑞第二個計劃就是,跟跟沈一石借糧,然後讓百姓種一部分桑苗一部分稻穀,然後稻穀自己留著吃,桑再拿去跟沈一石分期還債,每批桑還一部分債務,再折算些錢給老百姓。
這種想法雖然算是符合朝廷政策改稻為桑了,但是比第一種想法還要對沈一石蹬鼻子上臉。
你眼下這些糧我要借走,然後老百姓種的桑,一部分還你的糧,一部分你得按市價買。
換做沈一石的角度,這根本就不是生意。
你本來就欠我的糧,先不說所種的地裡糧食不先還給我,你自己要留一部分,這也就罷了,你還要把種的桑苗一部分抵債,一部分拿來賣給我,你欠我糧,我還要給你錢去買你的桑苗。
海瑞知道這種情況是個商人都不會接受,除非他跟沈一石的關係極其好。
至於第三個計劃,那就是就是打算用自己一條命,
去換取整件事的上通朝廷,以自己的命換來改稻為桑方略的改變,
這也是清流所寄望海瑞在浙江改稻為桑中燒起一把的大火的一種方法。
海瑞來淳安已經做好了自己不能活著離開的準備,他可以死,但是若是自己死了,卻保不住這一地災民,那又有何意義?
清流想著用自己來倒嚴,這一地百姓十幾萬條人命,又有誰來管?
人命一旦成了數字,就變得抽象起來,上位者常說苦一苦百姓,就是因為他們腦海裡的百姓是個抽象的數字。
隻有到了縣,到了農田裡,到了街邊那些討生活的人麵前,
你看到了張三,王五,陳二狗,齊大柱,
看到了這些人家裡的臥病在榻的老母親,
沒錢治病發燒導致聾啞的兒子,
看到了他們滿是粗繭的手,沾著黃泥黑土的手在地裡摳糧食,一粒一粒送進嘴裡;
看到他們努力生存,一次次被朝廷壓榨的傾家蕩產,卻在悲痛無力過後,振作起來更加努力活下去。
這才是具體的一條生命。
十幾萬條命,就是大幾萬這樣的家庭,但他們到了上位者眼中,隻有一個名字,淳安災民。
這一刻他們便失去了具體對生活艱難的種種努力,而成了一個抽象的數字。
隻有海瑞心裡真正裝著這些人,裝著這些人名字和他們苦哈哈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