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某處四合院。
造型精美,整體通透的漢白玉影壁之下,是一個由紅磚砌成的水池子。
水池底部,一條白色管道向水池中提供著潺潺不絕的活水。
清澈見底的水池幾個水草在水中搖擺,十餘隻錦鯉在水中肆意搖擺著花團錦簇般的尾巴,時不時扯一口水草吃,黑分明的死魚眼呆滯的看著上方。悠閒自得。
“嘩啦~”
一個頭發花白,帶著眼鏡的忠厚老人抓起一把飼料撒開,從空中如天女散花一般落入水中,泛起陣陣漣漪。
頓時魚兒像是活了過來,爭先恐後的大口吞咽。
老人看著這魚兒們陡然活過來的樣子,蒼老的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
此人便是被譽為“兒童文學一代宗師”的陳伯吹老爺子,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對兒童文學事業做了傑出的貢獻,著有童話集《一隻想飛的貓》,評論集《兒童文學簡論》等。
喂完魚兒,陳伯吹放下餌料回到堂屋裡搬了一個凳子出來,坐在樹蔭下。
他的手中還拿著本《兒童文學》,正是六月份的那一期,能吸引到他的自然是程開顏那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雖然已經刊登有一個多月了,但因為他看書很慢,且喜歡細細品味書中的句子和味道,以至於現在才看了一半多。
“老葉和謝女士的評價果然錯不了,那孩子自從獲獎之後,已逐漸有了大師氣象……才二十一歲啊,真是便宜老葉了,收了一個天賦驚人的學生。”
陳伯吹心中有些唏噓,想當年他步入文壇時,也像程開顏那樣年輕。
真是時光易老啊,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陳伯吹創作了許多的作品,從兒童文學作品,評論集,短篇集,再到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都有不小的成果。
雖然尚未達到著作等身的境界,但也享譽海內外的兒童文學大家。
他搖了搖頭,拿起夾在縫隙間的書簽繼續看了起來,沉浸在這篇堪稱經典的作品之中。
七月初的上午,氣溫也有些熱,好在頭頂有棵大樹,如華蓋一般擋住陽光的熾熱,再加上時而吹來的清風,倒也舒適。
就這樣沉浸在書中,不知道過了多久。
門外,一個穿著襯衣的中年削瘦男人走了進來,“爸,這一期《北京大學學報》給您捎回來了。”
陳伯吹聽見動靜,低頭看了眼手表,發覺已經中午十一點了,喊道:“知道了拿過來吧。”
“好,中午吃什麼?我讓維金去做。”
陳佳洱走到父親身邊,將手中提著的厚厚一摞期刊放到樹下的石桌上。
這位是陳伯吹的兒子,畢業於東北人民大學,是國內首批到英國公派留學的學生,63年在牛津大學核物理係留學和盧瑟福高能研究所做訪問學者,目前在北京大學物理係擔任教授,從事於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和教學。
至於陳佳洱口中的維金則是他的妻子,周維金。
由於父親陳伯吹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一家人在這座小四合院中一起生活,日子倒也過得滋潤。
陳佳洱現在剛下班回來,有了空閒,坐在旁邊的凳子上,看到父親手中的那部名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童話故事,不由輕笑出聲來,打趣道:“您老人家還沒看完呢?”
“快了快了,好書不可如牛吞飲,要像品茗一樣,文火慢煮細細品味。”
陳伯吹搖搖頭,插上書簽將書合起來,將視線轉到陳佳洱帶回的《北京大學學報》上,伸手拿起最上麵的一本,翻看起來。
很快他看到了論文的標題和作者署名。
“兒童文學三大母題——作者程開顏,蔣婷。”
陳伯吹略顯渾濁的眼睛縮了縮,古井無波的臉上流露出一絲詫異。
一旁的陳佳洱察覺到這一點變化,隨口問道:“怎麼了?”
“你看看就知道了,這小子居然還寫了篇論文。”
陳伯吹失笑一聲,將手中的論文翻轉過來,給陳佳洱看了看。
“程開顏?這不就是寫牧羊少年的那個年輕人嘛?”
陳佳洱有些驚訝,這段時間父親在家經常觀看,以至於他對這個名字也有了些印象。
“應該就是他。”
陳彆吹點點頭,眼中閃過著幾分神采,顯然對這篇論文有了不小的興趣,“難怪能寫出牧羊少年這種經典的作品,原來對兒童文學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你去讓維金做飯吧,我繼續看看。”
“知道了,待會兒再叫您。”
陳佳洱知道父親對兒童文學相關的事情,一直都很有興趣,前兩年浙江那邊出了一個蔣風就很欣賞,現在對這個程開顏甘心去也很正常。
不過……程開顏?
總覺得這個名字有些耳熟。
陳佳洱在心底默念著這個名字,稍縱即逝的感覺令人有些不痛快。
他搖了搖頭沒放在心上,起身離去。
而陳伯吹則翻開論文,兒童文學三大母題幾個大字出現在眼前。
愛,頑童,自然三大母題,母題?
陳伯吹挑了挑眉,有些意外的想道:“居然提出了新的劃分法方式?不錯嘛,程開顏這小子!”
論文題目很大,但程開顏這篇論文穩打穩紮,首先介紹自己的分類原則,又對國內外兒童文學理論研究者他們的劃分方式做了充分的分析和評價。
例如陳伯吹在六十年代提出的兒童文學分層理論,將其劃分為幼兒文學、兒童文學、少年文學。
陳壁紙見狀不由笑了起來,同時心中震動不已。
他意識到這是一篇極具創新性的論文,可能打破了傳統的分類方式。
和程開顏的三大母題論相比,自己的三層次理論顯得有些過時了。
陳伯吹罕見的坐直了身體,臉色嚴肅起來。
一頁一頁的快速翻看下去,從國內第一部現代的童話《稻草人》,按照曆史發展,文學發展,時代發展的脈絡一直往下分析。
這時他才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篇專注於闡述三大母題的論文,甚至將中國兒童文學簡單的梳理了一遍,雖然簡陋,但無論是從論點的闡述邏輯,理論框架的搭建能做到邏輯自洽。
對此,陳彆吹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那就是:“這篇論文太適合作為兒童文學專業的教科書了!全麵且通俗易懂。”
通過這永恒的三大母題意義和特征,能夠更好的深入理解兒童文學作品內在的美和價值。
其中最令陳彆吹感到共鳴的則是,文章中一些思想與自己不謀而合,兒童文學不僅僅是社會教育的工具,兒童文學的審美功能,藝術氛圍同樣重要,為兒童提供豐富且多元化的精神滋養。
同時還在最後呼籲堅持兒童本位,兒童的歸兒童,成人的歸成人。
……
“呼……寫得不錯,看來兒童文學理論研究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陳彆吹感慨道,雖然沒看完,但文章恢弘的氣概已經一展無餘。
厲害的文章就是這樣,看一個開篇就能知道文章的水平如何。
這樣一篇兼具創新,理論框架完整,糅合中國兒童文學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著作問世。
實在是兒童文學界一大幸事。
不……是文學界,學術界的一大幸事。
陳伯吹作為老一輩兒童文學大家,兒童文學理論學者此時也不得不感歎一句老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
“老葉!你的眼光也太刁鑽了,這樣的好苗子都被你找到了。”
陳伯吹咬牙切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