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
李平安翻看著李林收集而來的合陽縣田產、丁戶以及往年稅收數據,臉色越發陰沉。
盛和元年,既十年前,也就是靈武帝登基之初,合陽縣上報戶部的田產數為十三萬畝耕田,然至盛和五年,上報戶部的田產,便隻有八萬畝。
最後到的盛和九年,也就是去年時,上報戶部的田產數目,竟隻剩不到萬畝。
但李平安分明記得,自己自來時所見官道兩側,皆是阡陌縱橫,鮮有荒蕪、荒廢之土地。
然平州自是邊境之地,因戰亂而荒蕪的土地自然不在少數,可剩餘“消失”的土地,依舊讓人瞠目結舌。
而另一份數據,則似乎可以佐證那些“消失”的土地究竟去了哪裡。
盛和元年,合陽縣境內擁有的屯堡數量為七座。但到了盛和八年,合陽縣境內屯堡的數量卻已然多達三十一座。
屯堡者,自永辛十七年始起,至今已興六十餘載。原是蒼水南北,梁、趙兩國邊境地帶的地主為免受戰亂波及,而自發營造的宅院式堡壘。
屯堡內不但貯藏大量物資,還豢養大量私兵。
然築屯堡所需費用甚巨,非一般地主可擔負起的
所但凡能築起屯堡者,皆是富甲一方的地主豪強。
也就是說,從盛和元年,至盛和八年,僅僅合陽縣一地,便多出了二十四個富甲一方的地主豪強。
而這些地主豪強,少則據擁土地數百畝,多則上千甚至數千畝,所豢養的私兵,亦從十幾至上百,乃至幾百上千不等。
土地消失於冊,便不用再繳納賦稅,這也就很好都解釋了,為何合陽縣的土地會“消失”得越來越多了。
而今,合陽縣剩餘的萬餘畝在冊土地,要麼是經常因蒼水決堤而被淹沒之地,要麼便是深入北趙實際控製線太近,而屢遭襲擾之地。
這些土地,那些地主豪強們是看不上的。
然這還僅僅隻是土地問題,合陽縣的人口問題實則更加嚴重。
按照盛和元年的數據,合陽縣總計登記在冊人口為六千三百一十二戶,三萬三千六百二十七人。
但至盛和九年,合陽縣仍登記在冊人口,就隻剩下了一千零四十九戶,五千零七十二人。
八年時間,足足兩萬八千多人“消失”在了戶部的花名冊上。
他們去哪兒了?
而另一份數據,左右似乎可以說清這些人口的去向。
盛和元年三月,合陽縣內六千三百餘戶共於官府處采買食鹽三千六百一十二斤。
而到了盛和九年三月,合陽縣內一千餘戶在官府處才買的食鹽總數卻高達三千一百六十四斤。
一千餘戶,僅一個月便消耗了三千多斤食鹽,這在食鹽價格普遍不低的大梁,簡直無法想象。
唯一可以說通的便是,真正變化的隻有官府的花名冊,但實際人口數量波動,卻並不巨大。
而且在前往合陽縣時,李平安分明看到無數人聲鼎沸的田間村舍。
便是那些總數加在一起,連同這縣城之中的人口,都遠超五千的在冊人數。
大梁律法,一戶百姓每年須遣一名壯丁服徭役,且十歲以上人口就必須繳納人頭稅。
而地主豪強家中擁有大量田產,勢必需要大量的佃農進行耕種。
而隻要讓這些人“消失”在官府的花名冊上,便可省去一大筆的人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