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和衣服褲子一一搬到辦公室。
王喬明帶著老師們點了點,衣服足夠多,每個學生發一套還能剩下二十多套,書包就不太夠了,隻有一百多個。
“老師們想想,這些東西要咋個分配?現在是衣服褲子可以一個學生發一套,書包就沒辦法了。大家覺得是每個班發幾個,由老師自己決定給誰好,還是咋個送?”
李飛說道:“這裡的孩子家境都不好,隻能是老師來斟酌誰家最貧困。”
其他老師也表示認同:“對,我也覺得這樣更為合適。”
譚溪寧看著那些東西,又回想了一下自己給孩子們第一次送禮物的場景。她突然站起來說道:“我覺得我們不能把這些東西直接送給他們。”
“為什麼?”
“對啊,譚老師為什麼?這些東西既是愛心捐贈,不直接送給孩子們,還要做什麼用嗎?”
“大家誤會了。我不是說不送給孩子們,而是說不能直接就這麼送給他們。他們生活在大山裡,他們中的大多數家庭都是貧困戶。這些孩子已經習慣了彆人給他們捐贈東西,給他們捐助,他們的認知上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我們不能讓孩子們有這種心理。作為老師,我們是他們的引路人。得讓孩子們知道,他們貧困不是坐享其成的理由,苦難是無奈,但並不值得歌頌。不能讓他們產生他們越貧困,就能受到更多的幫助,就能得到更多的東西的這種錯覺。就比如班上某個同學家最貧困,所以她得到的東西最多。他們還小,有時候思考問題就是這麼直接。”
譚溪寧清清嗓子說道:“我說得不太好,但各位老師能懂我的意思吧?我的意思是,得告訴孩子們。不管什麼東西,想要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得來,而不是等著彆人無緣無故的贈送。”
聽譚溪寧說完,老師們都讚同地點點頭。
李飛也說道:“我認為譚老師說得對。以前我們學校評補助的時候,班上就有些同學說,如果自己的父母不是工人,就能拿補助買手機了。”
王喬明認同地點了一下頭,放下手裡的杯子:“那譚老師覺得這個東西要怎麼送才合適?”
“我覺得先是衣服褲子,我們把孩子們的尺碼統計出來,每個班按人數領好衣服。然後告訴孩子們,現在有愛心單位捐贈的衣服。想要得到這些衣服褲子,就要去賺小紅花,賺到一定的小紅花,就能用小紅花來兌換自己的衣服褲子。”
李曉燕叉著腰,擼著衣袖拍起手來:“我就覺得譚老師靠譜兒!這個主意真的是好。不僅可以讓這些娃娃樹立起努力的意識,還能激勵他們學習的勁兒。”
林毅也說道:“我也覺得可行。後續的書包和多餘的衣服褲子,也可以采用這個方法。”
王喬明嗯了一聲:“好,下麵就是討論一下給小紅花的標準。這個我就不管你們了,你們老師自己去討論就行。譚老師,你出來一哈。”
譚溪寧跟著王喬明走出來問道:“校長,還有什麼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