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七日,石陽。
大江兩側的城池依照天然地勢而建,並非絕對的對稱。比如桓範所部從皖口集結後乘舟渡船,而距離皖口最近的吳國城池石陽,還在皖口下遊四十裡左右的地方。
當然,吳國在皖口對岸是有哨所的。但魏軍蓄謀已久,近萬步卒乘舟從皖口中湧出直抵對岸,對岸的吳軍剛剛來得及向四十裡外的石陽城派駐信使,就被急渡向南的魏軍摸上了岸邊,強攻下了這一哨所。
太和年間少有這種戰術,不過在曹丕時代的黃初年間,魏吳雙方一度都流行過這種抽冷子派支軍隊渡江、或燒殺或劫掠,匆匆一番而後返回,便以此為功勞誇耀。曹睿登基後禁止這種沒有多大意義的軍事行動,禁止擅起邊釁,故而吳國已經多年未見這種戰術了。
若是尋常時間,大魏是不會派五千人規模的軍隊就這般乘船渡過長江的。
主要原因是敵情不明,不知道左近有敵國多少軍隊駐守,而且不知吳國水軍多久能夠趕來,若是被吳國水軍舟船堵截,困在江南不得回返,那可就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了。
但此番出軍不同,多路策應之下,桓範所部的兩萬五千人就如同投擲出去的鐵矛一般,他的任務就是渡江、向南、吸引敵軍,猶是而已。
若說得再粗俗些,曹睿從襄陽、江夏、皖城向南派出三個誘餌,就等著孫權領兵去吞。隻不過這些誘餌有些過於巨大,孫權也難以一口吞下。
故而曹睿將曾任中領軍,自己極為信任的桓範用在此處。非桓範這等信重之人,非夏侯儒這種宗親將領,不能擔當此任。
孫權是在一月七日的午時到達石陽的。
待孫權到達石陽之時,此處小城中隻有一個喚作周靈的千石司馬駐在此處,聽聞皇帝孫權親至,周靈急忙開城來到碼頭旁跪迎。
孫權身著厚衣,在胡綜的攙扶下走下船來,直直走到跪迎的周靈麵前,冷冷問道:
“你是何人?”
“末將周靈,是裨將軍丁承淵(丁奉)麾下千石司馬。”周靈連聲作答。
“抬起頭來。”孫權再次出聲。
周靈跪地抬頭,但眼神依舊不敢與孫權對視。孫權辨認此人麵孔後,點頭道:“朕記得你的像貌。乾統和丁奉呢?”
周靈小心答道:“在魏賊渡江後,石陽左近無船,丁將軍又兵少,試攻了一次又敗績,一時拿魏賊無可奈何。隻得待魏賊儘數渡江西進後,率本部三千人隨在魏賊身後,一並沿江南岸向西、往柴桑的方向去了。”
“乾統也去了?”孫權連聲追問道。
“乾將軍乘舟到了石陽之後,問明情況,與丁將軍合兵一處,同樣尾隨在魏賊身後。”
胡綜在一旁小聲說道:“陛下,已經過去了八、九日,臣揣測,魏賊前部應該已經到了柴桑了。”
“還用你說?”孫權氣急敗壞,轉頭就往自己座舟樓船的方向走去。
“陛下這是?”胡綜在旁急忙問道。
“去柴桑!”孫權腳步虛浮的向前走去,嗓音卻是極大。
胡綜長歎一聲。
當下的局麵,顯然是吳國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個場景。
與守在石陽的司馬周靈說了匆匆幾句,此處的局勢便在孫權、胡綜二人的心中霍然明晰了。石陽算得了什麼?魏軍盯的是柴桑!
當然,胡綜的心中還有許多猜測。比如乾統為什麼舍船陸行,又或是丁奉是如何敗的,還有這股魏軍到底有多少人數,兵力如何……
從全局上來說,以孫權和是儀、胡綜、徐詳、全琮等人組成的吳國中樞,已經徹底被魏軍弄得方寸大亂了。而在這等危難時刻,孫權也不得不解除了建業城中的禁足之令,以尚書令顧雍統轄建業守軍,負責吳國都城的防禦事宜。
說回桓範。
就在孫權、全琮領著先頭部隊到達石陽的時候,後續部隊也隻剛剛到了建業左近。沒辦法,大船的數量有限,從岸上向船隻調撥軍用物資和糧草的速度也有限,從建業花了兩日調撥,行軍移營絕非隻是人走了這麼簡單。
此時的桓範,已經率軍到達了柴桑城外。
對此處的吳軍來說,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驚恐的事情。
自從孫權在江東肇立基業之後,三十餘年的時間裡,柴桑這處沿江的城池從來未遭到過任何兵禍。就連此前曹丕三路伐吳、曹操南下赤壁的時候,都沒有任何魏軍打到過此處。
說起來,柴桑曾經也是吳國的屯兵重地。但是在此前數年的多次戰事之中,由於上遊武昌、下遊蕪湖濡須的戰略地位更為緊要,最早駐紮在此處的將軍全琮和他的部曲軍隊,也從柴桑移駐到了下遊濡須對麵的蕪湖處。
而此處的柴桑城內,也隻有區區一千軍隊駐守。
城內守將喚作戲誠,是吳國的一名千石司馬。當戲誠在柴桑城頭望見江麵上逆流而上的魏軍船隻,以及從東麵而來、耀武揚威的魏軍騎兵,嚇得麵孔都有些發白了。
戲誠咽了咽口水,朝著身旁的佐吏問道:“我莫不是眼花了?魏軍怎會出現在柴桑城外?”
一旁的中年佐吏看了看城外,又看了看自家司馬,攤手道:“司馬,這種情狀屬下也是平生僅見。外麵這些騎兵該有多少啊?自東向西鋪天蓋地,著實駭人。”
戲誠定了定神,打量了一番,小聲道:“至少三千?”
“應有三千以上了。”中年佐吏長歎了一聲:“司馬問魏軍如何會在此處,屬下也想問一問。大吳橫行江上的戰船去哪了,為何其他軍隊都沒攔著他們,也沒人給司馬報信?”
“我怎麼知道!”戲誠惱火鬱悶至極,用力重重的捶在了城垛上。
桓範身在騎兵之中,朝著城頭愈來愈近。
說到底,這還是吳國上下的溝通問題。
柴桑位於武昌和蕪湖中間,自從全琮的軍隊去了蕪湖,柴桑也就變成了吳國武昌郡一處沿江的尋常城池,魏軍進攻之事,還用不著通報到此處。
加之武昌郡自然是歸在武昌管轄下的,但此時武昌的太子孫登和右將軍孫奐,已經知道了上遊江陵處魏軍的數量龐大,又從自己所處擠了五千兵力給上遊諸葛瑾送去,同時還要應對江夏來敵,哪裡還有精力顧及一個小小的柴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