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萬達的話,的確讓許多縉紳大戶出身的官員不禁怒目切齒。
因為,翁萬達明顯在挖苦他們是小人!
也在這裡排隊領俸銀的刑科右給事中張逵,此時,就因此無法忍受。
畢竟,朝廷將因為石見銀山財力再次大增的消息,就夠讓他這種站在縉紳大戶利益一邊的官員煩躁的了。
而現在,翁萬達還故意刺激他們,張逵也就在一旁對同僚給事中沈漢等同僚冷聲譏諷道:
“真是可笑!”
“誰都知道,今日發作俸銀的銀元皆是巧取豪奪外邦民財而來,乃不仁不義之利,真君子哪裡會高興,隻有小人才喜笑顏開!”
“有道理!”
沈漢聽後不禁附和頷首。
張逵則因為有同僚附和,也就繼續倡言說:
“所以,向上吧,諸君,不要跟他們一個世界!”
“沒錯,不與奸佞同列於朝,不領奸佞所采之一錢一分的不義財!”
沈漢說後就不再排隊領俸銀,撣袖而走。
石見銀山之財是議禮派霍韜等去采的,所以,在沈漢口中,這也就成了奸佞所采之財。
但張逵把他拉了回來:“這倒不至於!”
“不與奸佞為伍,但取其財以濟人是可以的!”
接著,張逵又說了一句。
沈漢非常懵逼地站了回來。
話說,像張逵一樣,打著“仁義道德”的旗號,把朱厚熜讓官員對外取得的新增財利,說成是不義之財的官員不在少數。
即便這些對外取得的財利,不是以搶掠的方式直接得來,而是讓當地統治者自己願意交上來的。
即便他們的家族,在國內也通過對百姓敲骨吸髓、盤剝訛詐的方式實現了不小的財富增長。
但因為,他們不希望看見大明朝廷通過這種對外擴張的方式實現國家富強,所以他們也就還是雙標地打起“仁義道德”的旗號,而開始在新增財帑收入的方式正義上來說事。
侍講學士廖道南就因此沒有去領俸。
同鄉翰林童承敘來問他為何沒有去領俸時,就直言道:“我寧肯夏天買不起冰,熱死;冬天燒不起炭,凍死;也絕不領這靠欺詐外邦得來的不義之財!”
廖道南說後就繼續在翰林院看起典籍來。
翰林侍講童承敘聽後不由得向廖道南拱手作揖:“公真乃君子也!”
廖道南回了一禮。
“不過是家中世代為官,不缺錢而已!”
“裝什麼高尚,有本事不讓家裡打錢?”
這時。
翰林文征明因為路過聽到了廖道南的話,便不屑地嘲諷起來。
廖道南聽後紅了臉:“家裡的錢,又不是不義之財,有何用不得?”
“食百姓之租得的財,接納投獻而奪朝廷之稅得到的利,就不是不義之財了嗎?”
文征明又問了一句。
廖道南頓時勃然:“你!”
“朝廷外取之利,皆是倭人無禮殺我百姓在先,又不善治國,而無仁政於民在後,才被我國朝納而安民罷戰。”
“所以,哪裡是不義之財?分明是替其開礦安民、止乾戈而靖地方後而得到的正當回饋而已!乃取之有道也!”
文征明這裡也繼續說了起來。
童承敘聽後再次頷首:“也有道理!”
“有什麼道理!”
“你到底站哪邊?”
廖道南嗬嗬一笑,還詰問起童承敘的立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