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萼這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璁跟著出列道:“臣附議!”
但楊一清和趙璜這時則變了色。
朱厚熜知道張璁和桂萼是銳意革新的。
但現在……
他還需要楊一清幫自己完成軍事上的改革,不好加劇內部矛盾,也就在這時笑著說:
“清丈這事先不談,先看看糧市情況,如果糧價真因為大修邊牆要飛漲,就隻能如此了。”
朱厚熜這話是說給不願意清丈的楊一清等大臣們聽的。
楊一清也把這話聽了進去。
他知道,要想天子不清丈,那自己這些不想清丈的官僚就得杜絕糧食問題出現。
因此,楊一清也就繼續對朱厚熜說:
“如陛下所言,要募集邊民,廣建邊牆,就得增加九邊糧食的供應量,尤其是眼下大同,親軍衛中的金吾衛既然去了大同,那大同本地存儲的軍糧消耗隻怕會更快,就使得九邊的糧食要更加充裕才行,而要讓九邊糧食充足,也得改製,比如開中法似乎需要納糧開中,是否需要在邊鎮組織軍民進行更大規模的屯田,或者想其他辦法的籌糧製度,這些都需尤其是要派一個大員專門統籌此事。”
“另外,俺答入寇必然因為拒絕和貢和氣候轉冷而加劇,宣府和大同,宜設總督統籌軍務,薊州和遼東也一樣,宜設總督,避免雙方邊臣隻樂於把韃子往對方引,而不積極於加強邊備事,隻顧撈錢。”
“那就設一個宣大總督,讓蔡天祐擔任,薊遼總督,讓嚴嵩擔任。”
“朕不管他們用什麼法子,都要讓的軍民不能缺糧,同時還能在將來供應更多軍民建邊牆!”
朱厚熜這時說道。
楊一清拱手稱是。
朱厚熜不得不承認,楊一清到底是在邊鎮做過多年督撫的大臣,對邊務的確能提出很多真知灼見,也很清楚邊臣更想撈錢的尿性,知道他們甚至會為了放心撈錢而不惜行賄韃子,讓韃子去給彆的邊鎮找麻煩,這樣就能顯得他們的防區表現不是最差的。
而如今,宣大總督和薊遼總督,集中事權,的確很有設置的必要。
而也正因為楊一清軍務上非常熟稔,所以,在議起這事的時候,張璁等在一旁基本上插不上話。
不過,朱厚熜記得,在原本的曆史上,楊一清應該是督撫入閣為首輔的最後一位文臣。
因為在楊一清之後,好像越來越多的大臣開始隻從翰林清流中選,乃至到嘉靖後,閣臣尤其是首輔基本上都隻有在京做官的經驗,沒有在地方為政的經驗。
帶兵的經驗就更不用說了。
甚至,在京做官也隻是在國子監、翰林院、禮部這幾個清貴衙門遷轉。
這也就使得大明執政官越到後期越不通實務,越容易被底下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僚蒙蔽,進而導致在他們之上的皇帝也跟著被蒙蔽。
大明的統治階層似乎越到後麵越有意識的讓當國執政不通實務,而不僅僅是不讓皇帝不通實務。
朱厚熜不想這一幕繼續出現,所以,他現在,會有意識的,把自己信任的大臣,調到地方任兵憲和督撫官。
比如嚴嵩就被他安排成了河南巡撫。
熊浹如今也從太仆寺少卿升為了四川巡撫。
昔日的武選司郎中蔡天祐如今也成為了大同巡撫。
張璁因為在禦前看見楊一清在皇帝麵前對軍務侃侃而談,而自己這些人插不上嘴,也有些想關於翰林官改革的思路出現。
同曆史上他後來提出讓翰林官下部和下地方曆練一樣。
“加強邊備以外,還得增加京師精銳,為將來能夠主動進攻俺答做準備。”
“無論如何,被動防禦都沒有主動進攻好。”
“更重要的是,既然要滅韃靼,同化韃靼人,那就得先從擄掠其人口為我們所用開始!”
“以前,國朝隻以節財裁軍為主,不需要那麼多人,但現在是要增財增軍,還要大興工程,那就需要更多的人。”
“何況,如今宗室改革和軍改,讓更多的人獲得了免役的恩典,也就需要更多出力的同化之民。”
“所以,攻守得易形,從韃靼擄掠我們的人口,變成我們擄掠韃靼的人口,讓韃靼慢慢失血,失血到那些韃靼貴族擁有的部民幾乎與國朝一勢豪之家擁有的家奴數量差不多的時候,則韃靼就會名存實亡!”
“而要實現這一切,首先就是要京師的兵馬足夠多,多到能在戍衛京畿的同時,還能隨時起一支大軍去草原征討不臣,招撫部民!”
“增加京師的精銳,就要先增加庶弁將,這樣才能通過他們練出更多的兵。”
“要有更多的庶弁將,就得重振京衛武學,同時加強武舉的作用!”
“通過武舉考選出能為國家戰將之士,進而再讓他們通過京衛武學培養,使其將來成為朕最忠勇最善戰的將校。”
朱厚熜這裡又說起京師擴軍和重振軍事學堂的事來。
朱厚熜說後,就對楊一清吩咐道:“這件事,就由元輔親自來督辦!畢竟元輔帶過兵,馭過將,也知兵法,適合為朕培養將校。”
“臣遵旨!”
楊一清立即回了一句。
他很願意為嘉靖做這樣的事。
因為他知道這意味著,他在嘉靖這裡的價值還依舊很大。
張璁這個銳意革新的天子寵臣就還代替不了他。
張璁看著楊一清在天子麵前侃侃而談,的確有些內心有些不是滋味。
但他也無可奈何。
且說,俺答不久後也收到了使者帶來的朱厚熜回信。
“明國皇帝傳話給大汗說,戰場上得不到的贖罪資格,就彆指望派個使者就能得到贖罪資格。”
“若真要和貢,那大汗就先自己去請罪。”
啪!
“啊!”
使者向俺答說完後,正喝著馬奶酒的俺答,當場就把半碗馬奶拍在了案上,來一個“俺答蓋奶”。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