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五年四月中旬,陳恒昌隻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江南。
速度之快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也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
江南乃是大榮最富庶的地區,也是江南武者最多的地方。
可是卻被陳恒昌如此輕易的拿下了。
真的是拿下了,而不是攻下了。
整個過程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戰鬥,叛軍所過之處,無論是官府還是豪族都沒有任何反抗之舉。
而叛軍入城也保持著秋毫無犯的姿態,仿佛他們才是官兵,而非叛軍。
不對,就算是官兵入城都要折騰一番,可他們入城卻沒有任何折騰。
陳恒昌這邊拿下了江南,大梁王那邊也沒有閒著,一縣一府的吞沒著整個隴南。
不隻是如此,大梁王的勢力還在山河省急速擴張。
如果說陳恒昌靠的是皇族的身份,那大梁王靠的就是反賊的名號。
隨著大梁王的勢力不斷壯大,原本很多在山河省流竄的流寇紛紛跑來投靠。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有八股流寇投靠了大梁王,還附帶了兩座府城和十幾座縣城。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梁王的兵力越來越多,名義上大梁王的叛軍已經達到了五十萬,當然,這隻是名義上的兵力,實際上大梁王能控製多少叛軍,還要問他們自己。
時間一天天過去,大榮的局勢越發的動蕩。
六月初,又一個驚天的消息傳遍了大榮。
蜀州城破,太平軍攻下蜀州,這意味著朝堂失去了對巴蜀所有的控製權,整個巴蜀徹底被四路叛軍給瓜分了。
不過這個消息還不到驚天的地步,因為大家都明白蜀州城破是早晚的時候。
真正令人感到震驚的消息是太平軍居然投靠了大梁王。
沒錯,太平軍首領楊照投靠了大梁王,被大梁王封為鎮南大將軍,總領巴蜀一切軍政事務。
有了太平軍的投靠,大梁王可謂是如虎添翼。
此時大梁王已經占據了整個隴南省,小半個巴蜀省和小半個山河省,麾下大軍將近六十萬,其聲勢之大還在陳恒昌之上。
陳恒昌也僅僅隻是占據了江南和半個雲桂而已,麾下大軍隻有不到三十萬。
雖然陳恒昌坐擁江南這片富庶之地,但論兵力他遠遠不及大梁王。
陳恒昌有神陽教支持,但他起兵比較晚。
陳恒昌起兵時,大梁王已經名震隴原三省。
而如今大梁王幾乎已經成了所有流寇的領袖。
至於太平軍為何投靠大梁王,原因也很簡單,楊承業和楊明昭想為這場亂世添一把火,為大梁王助助威。
名義上楊照投靠了大梁王,實際上楊照的太平軍還是一支獨立的叛軍。
太平軍占據的地盤依然歸屬於楊照管理,也就是楊明昭。
太平軍投靠大梁王之後,大梁王的聲威更勝從前,更多的流寇紛紛前去投靠。
八月份,隴西省諸多流寇投靠了大梁王,大梁王占據隴西過半的府縣。
九月份,巴蜀九天王和黑虎王宣布改旗易幟,投靠大梁王,被封為鎮國將軍。
巴蜀九天王和黑虎王投靠大梁王也是沒辦法的選擇,太平軍投靠了大梁王,逼得他們也不得不投靠,否則他們就要被太平軍給收拾了。
現在好了,大家都是一個陣營了,咱就彆互相攻伐了,各自關起門來好好過日子。
時間進入十二月,楊照主動聯係九天王和黑虎王,很快三方達成協議,一同出兵,征討蜀南行都司。
名義上,蜀南行都司還是大榮朝堂的都司,雖然馬賀也打著擁兵自重的主意,但他並沒有扯旗造反。
三路叛軍圍攻馬賀,結果無需多說,馬賀很快就敗逃了,不但丟了巴蜀南部的地盤,連蜀南行都司的地盤也丟了,隻帶著幾百親兵逃去了安西鎮,投靠了肅寧侯孫雲波。
然後大榮西南的局勢就變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麵。
巴蜀被楊照、九天王和黑虎王三家給瓜分了,藏原和南雲兩省雖然沒有出現叛軍,亦或者被邊鎮把控,但實際上已被諸多江湖門派瓜分。
南疆鎮被曲家把持,雲嶺鎮被郭家把持,安西鎮被孫家把持。
名義上,南疆鎮、雲嶺鎮、安西鎮還是朝堂的邊鎮,但實際上三家都在擁兵自重,坐觀天下動蕩。
就連曲長空也是如此,曲長空也是沒辦法,他一邊要防備南邊的金隆王朝,一邊又無法出兵進入雲桂,隻能老老實實的呆在南疆鎮,守著南疆鎮這一畝三分地。
為了避免南疆鎮內部出現混亂,他不得不架空南疆鎮的巡撫和鎮守太監。
這個時候,他根本不敢相信這些人,隻能把所有的兵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南這邊不安穩,東南那邊也不太平。
陳恒昌占據江南後並沒有停止擴張,轉而就向著福海省擴張。
他的擴張計劃很好,沒有在雲桂擴張,因為雲桂周邊的敵人太多了,雲桂南邊是南疆鎮,西邊是巴蜀,若是向著這兩個方向擴張,很可能會引來巴蜀叛軍和南疆鎮的進攻。
而向福海省擴張就不一樣了,福海省東邊和南邊都是大海,隻需要防備西邊的南疆鎮即可。
同時他也沒有向著京都的方向擴張,想把京都這塊硬骨頭交給大梁王,也是為了避免提前與大梁王交戰,讓大榮朝堂撿便宜。
建興六年,即神木十九年。
大榮的局勢越發的混亂,而大榮朝堂也越發顯得無力。
麵對越來越強勢的大梁王,肅州鎮和隴北鎮的軍隊不得不退兵。
這三年,兩鎮邊軍在隴原三省圍剿流寇,可謂是連戰連捷,然而他們並沒有阻止隴原三省的局勢惡化,反而助推了大梁王的崛起。
正是因為兩鎮邊軍肆無忌憚的圍剿,才使得百姓無法安定。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隴原三省的流寇越來越多,就是肅州鎮和隴北鎮的功勞。
流寇進入山河省,也是他們的功勞。
現在流寇們紛紛投靠了大梁王,還是他們的功勞。
他們搶的比流寇還很,流寇之中還有講道義的綠林好漢,可兩鎮官兵卻隻有兩個字,殺和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