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米蘭·奧布雷諾維奇通過一係列手段掌控了政府之後,奧地利軍隊不僅開始有序地撤出塞爾維亞,還留下了一批物資幫助塞爾維亞恢複秩序。
當然,在名義上這批物資並不是奧地利人主動留下的,而是塞爾維亞人偉大的國王米蘭·奧布雷諾維奇據理力爭之後才讓奧地利人舍棄的。
總之,不管是什麼樣的借口,部分受災的塞爾維亞人確實拿到了這筆物資。
雖然這些物資也不多,但卻能夠保證讓那些家破人亡的塞爾維亞人暫時不至於餓肚子。
在和導致自己家破人亡的上一屆內閣政府一對比,塞爾維亞人也就能看出現任國王還是有那麼一點能力的。
在暫時整頓了國內的秩序之後,塞爾維亞臨時政府立刻和奧匈帝國接觸,開始了雙方關於和平的談判。
其實按照正常道理來說,這場戰爭是因為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邊境衝突爆發的,這就導致和平談判肯定是要一起進行的,順帶解決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邊境衝突。
但目前德國和俄國的和談陷入了僵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關於塞爾維亞問題的爭論。
奧匈帝國通過親奧的塞爾維亞國王掌控了局勢,自然不會傻傻等著俄國來和談。
關於這位親奧的塞爾維亞國王米蘭·奧布雷諾維奇,還是有著很多可以說的事情的。
在塞爾維亞獨立之後,塞爾維亞國內關於親奧和親俄這兩個方向,有著極其激烈的爭吵和矛盾。
作為親奧派的塞爾維亞國王,米蘭·奧布雷諾維奇為了獲得奧匈帝國的支持,和奧匈帝國簽訂了一份貿易條約和秘密協約。
這份貿易條約放棄了塞爾維亞的經濟主權,讓奧匈帝國的工業產品瞬間充斥塞爾維亞的市場。
而這份秘密協議,則變相地放棄了塞爾維亞的主權。那段時間的塞爾維亞不得不聽從奧匈帝國的統領,在外交上與奧匈帝國保持同一陣列。
也正是塞爾維亞的高度親奧,讓號稱是斯拉夫人的引領者和保護者的沙皇俄國瞬間傻了眼。
塞爾維亞的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一定程度上來說比保加利亞更加重要。
這裡既是俄國對抗塞爾維亞的第一線,也是奧匈帝國向南擴張的橋頭堡。
誰能夠取得塞爾維亞的支持,誰就能在巴爾乾半島的爭奪中獲得主動權。
為了重新讓塞爾維亞變成親俄派,沙皇俄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努力,最終培養出了一個架空國王的親俄派政府。
當然,之所以能夠架空國王,實際上也是米蘭·奧布雷諾維奇自己的騷操作害的。
如果隻是親近奧匈帝國,這也並非什麼十惡不赦的事情。但在親近奧匈帝國的同時,米蘭·奧布雷諾維奇保持著高度獨裁的專製統治,這引起了塞爾維亞人的不滿。
剛剛獨立的塞爾維亞人還沒有接受大塞爾維亞主義的洗腦,他們對於波黑地區也沒有太大的訴求。
塞爾維亞人比較關心的是自己的政治權利能否得到保護,這時候的獨裁統治就顯得相當顯眼了。
對於國王的獨裁統治,塞爾維亞國內爆發了多次遊行,議會也進行了多次有關的爭吵。
也正是這些遊行和爭吵,讓俄國人鑽了空子,大肆宣傳大塞爾維亞主義,讓塞爾維亞人看到了似乎更加光明的方向。
不過這場戰爭也證明大塞爾維亞主義似乎並沒有那麼靠譜,一個小國家有太多的野心往往並不是一件好事。
此時的塞爾維亞人哪裡還會想著大塞爾維亞主義,能夠保住自己的國土,維持那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和談進行的同時,奧匈帝國也不忘放點甜頭給塞維亞人嘗嘗。
在和談進行的當天,奧地利軍隊就全麵撤出了塞爾維亞的腹地城市,往邊境城市的洛茲尼察後撤。
在後撤的同時,奧地利軍隊還留下了大批的糧食物資以及一部分傳單。
傳單上麵印刷著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並且還聲明奧地利本無意和塞爾維亞爆發戰爭,是上一屆塞爾維亞內閣政府在俄國的誤導之下,包庇了波斯尼亞地區嚴重的犯罪分子之後才引發的戰爭。
而奧地利留下的這批物資,自然就是向塞爾維亞人的補償了。
雖然這對那些已經失去親人的塞爾維亞人來說於事無補,但至少給他們指明了一個方向,告訴他們這場戰爭到底是因為誰而爆發的。
在前任內閣政府已經被清算的情況下,塞爾維亞人的仇恨自然也就來到了俄國這邊。
當然,奧匈帝國的這點小小動作還無法讓塞爾維亞徹底倒向自己這邊。
這場戰爭畢竟是奧地利軍隊和塞爾維亞軍隊打的,想要靠這點小小補償和傳單就讓塞爾維亞人原諒奧地利,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在德國和俄國的和平談判還陷入僵持的時候,奧匈帝國已經很快和塞爾維亞簽署了和平協議,並且正式宣告結束這場戰爭。
這份和約的大部分內容都被公布了出去,其中的條款內容讓塞爾維亞人都大吃一驚。
奧匈帝國並未要求塞爾維亞割讓土地,作為戰敗方的塞爾維亞隻需要象征性地支付一筆賠款即可。
雖然賠款的數目不少,但對於戰敗方來說這已經很劃算了。
要知道,普法戰爭中法國作為戰敗方,除了高達50億法郎的巨額賠款之外,法國還向當時的普魯士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
阿爾薩斯和洛林可不是普通的地區,這裡不僅是法國重要的邊陲重鎮,同樣也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煤礦和鐵礦資源。
德意誌帝國的工業化之所以如此順利,來自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煤礦鐵礦也發揮了不少的助力。
與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相比,同樣作為戰敗方的塞爾維亞的狀況明顯好了很多。
塞爾維亞需要向奧匈帝國支付的賠款加起來也隻有1000萬福林,也就是2000多萬比塞塔而已。
這筆錢可能還不夠奧匈帝國發動這場戰爭的軍費,從這方麵也能看出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態度,那就是拉攏為主,打壓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