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粉絲運營優先。
為了滿足粉絲,點金傳媒構建了多種內容體係。
比如每日為簽約達人們更新日常視頻,做圖文內容,建立官方粉絲群,接下來甚至還推出了專門的短視頻App。
有了粉絲,就像各大直播平台的當紅主播,有了每天送“跑車”、送“遊艇”的擁躉。
商業變現就成了“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事情。
“彆說了孫姐,你反應還算快的,其實看到節目成功之後,我才後知後覺,意識到時代變了。”
天行傳媒的老板馬延琨插過話頭,笑嗬嗬調侃道。
“雖然是小呂公司的藝人拿了總冠軍,但她有顏值有實力,說到底,我也沒覺得有多出人意料。”
“可像孫昕那樣的純素人,能夠擠進出道位,甚至壓過我們許潔一頭,這我真有點看不懂了.”
“最牛逼的是,孫昕還沒起勢的時候,你點金傳媒就把她簽了下來!”
馬延琨搖了搖頭,晃了晃腦子裡的酒氣,笑著看向呂錦程。
在這個圈子混跡接近二十年,他的固有認知正在逐漸瓦解。
在傳統偶像製造模式下,想要成為明星,需要得到絕大多數粉絲的認可。
就像馬延琨自己所說:“女團一定要出圈,一定是大眾偶像,所以它一定能受到音樂圈、舞蹈圈、時尚圈等多個圈層的認可。”
可是,當年輕人的朋友圈很快被孫昕刷屏的時候。
【昕機不妙,需要你一票!】
【你努力,我努力,昕昕就能創奇跡!】
孫昕一度成了社交媒體熱傳的現象級藝人。
事實上,孫昕並非“典型”偶像,她是還在讀書的素人。
唱跳小白,業務能力幾乎為零,圓臉蛋,身高不足一米七,外形也不符合大眾對女團的白高瘦審美。
但她陰差陽錯,和自帶流量的繆可言,住在了同一間寢室。
直播過程中,她一口地道的星城塑料方言,甜美可愛的外形,潑辣大膽的辣妹性格,以及對於獨立女性精神的推崇,很快成了節目的話題人物和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一些觀察者眼中,《女神101》並非一檔常規意義上的唱跳綜藝,而是一場空間時間高度集中的社會實驗,是現實社會的縮影。
金字塔形的節目Lo和選手座位分布,帶有強烈的隱喻意味。
101個各路出身背景的年輕女孩集中封閉住宿,以月為單位持續競爭,有人躍遷,有人墜落,最終隻有10人站上金字塔頂,成團出道。
舞台上的唱跳表現,隻是整場競爭中很小的一部分。
人在極端環境中的生存狀態,才是這檔節目真正調動觀眾興致的內容。
基於這一原則,女孩們近乎一切行蹤都要經受鏡頭的記錄,睡覺也不例外。
“我這人比較俗氣,也沒想彆的,就是覺得她性格挺不錯,出道沒機會,做個主播也能賺錢。”
呂錦程咧嘴一笑,大大方方說著。
“這孩子我也有印象,當時還跟同事討論過。”
孫莉接過話頭。
《女神101》總計考察了幾乎近萬名選手,漂亮女孩不計其數。
總導演孫莉見到孫昕時,戳中她的是“樸實的氣質”。
她回去後跟同事說,這個孩子漂亮是漂亮,但不能張嘴,塑普味道太強烈。
反複討論後,選角團隊覺得這正是她的亮點。
“誰說非得說普通話才能當明星呢?”
早在節目定檔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了《女神101》的選手選拔準則:要突破純唱跳綜藝的邊界。
要“出圈”。
不隻看唱跳實力,而要讓社會各類人群,都能從節目中找到情感投射的對象。
從數據上看,節目也的確做到了。
孫昕之外,還有幾乎收割節目大部分流量,以真心迅速出圈,一夜之間家喻戶曉的繆可言。
《女神101》也借此成功走出網絡綜藝的核心圈層,成了名副其實的爆款。
看起來,偶像已經從榜樣,變成了一種標簽。
標簽化的偶像製造,將粉絲進一步細分。
“馬總,你也彆妄自菲薄,你們天行傳媒這次也收獲不少吧?”
有人站起身來,向馬延琨舉杯說道。
“還好還好,托節目組的福。”
馬延琨臉上笑開了花。
正如剛剛呂錦程所說,這次節目的成功,真真切切地把“蛋糕”做大了。
以至於一個原本不入流的十八線小糊咖,參加《女神101》後,都有機會收割粉絲,產生商業價值。
按照馬延琨自己原本的計劃,天行傳媒的練習生許潔應該再訓練一段時間,才能正式出道。
但麵臨渴求已久的機會,他幾乎沒有彆的選擇。
“練兩年和練五年肯定是有差彆的,但是行業發展太快了,大家完全等不了多的那幾年。”
換句話說,粉絲太多,偶像已經不夠用了。
創業這麼長時間,今年3月,天行傳媒公司第一次有了正向收入。
這是《女神101》開播後的第一個月。
天行傳媒借著許潔帶來的東風,為旗下的練習生們推出了新單曲。
B端不斷找上門來的品牌推廣,讓馬延琨一度看到了春天。
偶像經紀市場,似乎正在迎來品牌合作的全麵爆發。
節目還沒結束,最後一次公布人氣排位的時候,絲芙蘭官宣許潔成為其品牌摯友。
而小透明孫昕,則成為了悅詩風吟大區代言人,代言的IDo香水上鏈接當天就賣到脫銷。
前五出道位的代言全部排起了長隊。
更不用說,那位有機會問鼎冠軍的繆可言
目前,在國內偶像產業生態鏈中,消費端已逐漸成熟,從品牌代言能力及“飯圈”的消費力即可窺見一二。
下一階段,《女神101》見麵會的公開票價,中間檔為2098元,甚至高於許多一線歌手演唱會價格。
為了走進人氣榜前十,很多粉絲也在用實實在在的金錢去換取投票。
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的樣子。
一個現實是,國內偶像經紀公司大多都是近兩年才陸續成立,其人才選拔和培訓,都還缺乏時間的考驗。
麵對市場對新人的渴望,人才儲備成了擺在偶像經濟公司麵前的難題。
回歸到行業本質,這個關於“人”的生意,很可能會倒在後繼無人上。
但毫無疑問,在這場本土偶像團體的“大型生存實驗”裡,每一條路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