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再來一次,四方藩國對大虞的敬畏,將蕩然無存。
站在全局上考慮,出兵覆滅安南國,也是挽救大虞霸主地位的一種手段。
此戰震懾了南亞地區各方勢力,未來數十年內,一眾藩國都會規規矩矩派人去京師朝貢。
短期內立竿見影的好處,就是對外貿易,將變得更加順暢。
擱在以往的時候,大虞朝廷才不會在乎海外貿易。
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海外貿易每年能夠帶來巨額的關稅收益。
不需要海商遊說,利益相關的衙門,就會自發維護貿易線。
再想誕生壟斷海洋貿易的巨寇,已經不可能了。
隻要露出一點苗頭,朝廷就會出兵圍剿。
從目前的征收情況來看,進出口關稅收益,有望在未來三年內趕上鹽稅。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關稅很快就會提升到和鹽稅並重的地位。
沿海士紳反對也沒用,在朝堂上他們占據不了主導地位。
為了大局考慮,皇帝和一眾內陸行省出身的官員,都會支持征收關稅。
大虞官僚集團的整體雖然爛了,但朝堂上從不缺乏有識之士。
有這些人的推動,接下來朝廷大概率會加強水師力量。
唯一的問題在於,戶部的錢是否夠分。
李牧計算過,東南八省稅改之後,朝廷財政收入確實大漲,可花錢的地方同樣多。
湖廣的稅收,要協餉蜀地平亂。
兩廣的稅收,全部都搭在了安南戰場上。
唯有閩浙和江南的稅收,能夠向中央政府提供支持。
扣除自身財政開銷之後,明年大致能夠提供四百萬兩的淨收入。
隨著經濟的恢複,這個數字有望在三年後,能夠增加到八百萬兩。
除了這些收入外,還有一個增量就是兩淮鹽稅。
不同於其他稅收,鹽稅有專門的鹽道衙門征收。
前麵因為戰亂,鹽政衙門根本收不起來稅,臨時劃歸到了地方總督衙門征收。
戰爭結束之後,鹽政衙門一直想拿回征稅權。
目前正在扯皮中,無論是誰代收,這筆款子都會入戶部的賬。
大致六百到八百萬兩,具體能夠征收多少,主要看官員的執行力。
從明年開始,中央財政入賬最少增加一千萬兩。
理論上能夠填平朝廷的財政赤字,但以大虞官僚的作風,要不了多久又會出現入不敷出。
彆的不說,北虜隻要入寇一次,這筆錢就燒沒了。
京中大倉,現在可是空空如也。
官倉存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朝廷的百年積累,不是被官員們掏空,就是被過去幾年的戰爭消耗掉了。
“北邊的戰事,你就彆再去摻和了。
連年征戰,士卒們也疲憊了。
光這次征討安南,就引發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這次憑你的威望壓了下來,下一次可就說不準啦!”
景雅晴皺著眉頭勸說道。
哪怕不在朝堂上,對朝中之事,她也是了如指掌。
勳貴係和文官集團的鬥爭,現在一觸即發。
京師,將是雙方爭鬥的主戰場。
勳貴係幾位大佬中,就數李牧的資曆最淺。
一旦雙方開乾,很容易成為對方的攻擊目標。
如果想要回京任職,那麼這場話語權爭奪避無可避,隻能被動應戰。
可李牧現在已經做出決定,未來要留在地方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參與朝堂上的爭鬥,就變得毫無意義。
在這場話語權爭奪中,勳貴係手中的籌碼很多,上限和下限都非常高。
哪怕黨爭一敗塗地,許多到手的資源,也不可能讓出去。
訓練出來的軍隊,朝廷不可能裁撤。
地方上那麼多總兵、副將、參將,全部都是有功之臣,不可能被撤職。
相較於之前,話語權肯定大大增加。
幾位勳貴係巨頭,在朝堂上的發言權,不會低於六部尚書。
倘若黨爭中獲勝,直接拿到和內閣對等的話語權,也不是沒有可能。
到了那一步,文武將再一次達到平衡。
不過這是理想狀態。
倒不是無法爭取,主要是勳貴係後備力量跟不上。
縱使搶來了蛋糕,後麵也守不住。
勳貴係現在說話硬氣,那是四大巨頭的配置,直接拉到了頂格。
兩人是先帝任命的輔政大臣,一人是皇帝的親舅舅,還有一位是最能打的武將。
這種高規格配置,大虞傳承兩百八十多年,也是第一次出現。
“夫人放心,這次為夫不會去湊熱鬨的。
為夫的部將,基本上都在安南戰場上,哪有兵去勤王啊!”
李牧笑著回答道。
這些是現實問題,四大巨頭中除了他年輕外,另外三人都是四五十歲的人。
指揮作戰消耗非常大,武將壽命通常都不長。
一旦三巨頭故去,後續補充上來的權力繼承人,在朝堂上缺乏威望,根本硬氣不起來。
到時候獨木難支,除了掀桌子之外,李牧不認為有其他辦法能抗衡文官集團。
既然結局注定,與其在棋局中掙紮,不如提前跳出棋盤。
……
京師。
看著六百裡加急,送過來的捷報,永寧帝瞬間精神百倍。
因為稅製改革的問題,最近他和百官鬨的非常僵。
長時間的君臣對抗,誰都不願意看到。
無論是永寧帝,還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是這場對抗中的輸家。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大家都需要有一個台階下。
這份捷報來得不光及時,捷報上對戰爭的定性,也非常符合永寧帝的胃口。
討伐不臣大破敵軍,收複失地,重建交趾布政司。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武功,拿出來是可以青史留名的。
一瞬間,讓永寧帝看到了超越先帝的希望。
雖然感激皇兄的傳位,可先帝留下來的爛攤子,還是讓他痛心疾首。
前麵局勢最危險的時候,大虞距離亡國就差臨門一腳。
全靠他勵精圖治,才把大虞從亡國邊緣拉了回來,結果百官對他的評價還趕不上先帝。
這樣的風評,讓永寧帝非常無語。
要知道在先帝朝時期,皇帝癡迷享樂,經常不理朝政。
大肆任用宦官,廠衛橫行,把百官們折騰的夠嗆。
詔獄中各種大案,那是一個接著一個,就這還差點混上了中興之主的名頭。
到了他繼位後,又是裁撤廠衛,又是勵精圖治,居然連個好評都沒有。
越是如此,永寧帝就越想做出成績來。
白蓮教之亂是他繼位後爆發的,還有他的寵臣挑起的,這口鍋他根本甩不掉。
鎮壓叛軍屬於補救措施,無法成為皇帝的政績。
想要乾出成績,要麼對外戰爭勝利,要麼內修政理乾出名堂來。
前麵提出的稅製改革,就是他想要搞的內政,可惜反對派力量太強,改革無法推進下去。
短時間之內,唯一能出成績的就是安南戰爭。
現在捷報傳來,到了收獲勝利果實的時候,必須拿出來炫耀一下。
順便借助前線大勝的好消息,把百官們的視線,從稅製改革上挪開。
省得那幫家夥,天天對他罵個不停,動不動就要去跪太廟。
“蘇浩宇,召集朝中三品以上大員,到養心殿議事。”
永寧帝當即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