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
經過一係列的博弈之後,朝堂終於穩定下來。
不過棘手的文武矛盾,還是沒有解決,隻是暫時壓製下來。
沒有任何意外,景國良和李原成為了大虞朝,新一屆內閣的首輔和次輔。
這是大朝會上,百官公推出來的結果,連競爭對手都沒有。
文官集團妥協速度之快,超出了各方的預料。
以往那些喜歡死諫,博取名望的言官們,這一次也閉上了嘴。
另外三名閣臣,兩人出自北方,一人出自浙黨。
作為朝中最大派係的清流黨,在這輪競爭中,直接出了局。
六部之中,他們倒是拿到了三個席位,但依舊難掩其頹勢。
並非清流實力不強,主要是內部派係傾軋嚴重。
大家都想推自己人上位,分散了政治力量,以至於在入閣之爭中敗北。
最令清流黨人無法接受的是,皇帝居然任命外戚擔任左都禦史。
在文官的政治鄙視鏈中,靠裙帶關係起來的外戚,比勳貴都要差一個量級。
可惜反對沒用,舞陽侯的死,永寧帝需要給太後一個交代,必須給出一個實權崗位。
閣臣中勳貴占了兩席,再添一名外戚進去,那麼內閣就被勳貴外戚聯盟給徹底掌控了。
六部尚書,同樣權責重大,永寧帝不敢輕易送出去。
再往下就到了左都禦史,這個崗位掌管都察院和禦史台,妥妥的位高權重。
可惜隨著時間的發展,監察百官的都察院,遺忘了最初的權責,淪為了清流手中的黨爭工具。
平常時期不是彈劾人,就是在罵皇帝,搞得永寧帝頭大。
趁著朝堂大洗牌的機會,果斷選擇往裡麵摻沙子。
不光左都禦史是外戚,右都禦史還是勳貴。
擺明就是想借助勳貴外戚的力量,約束言官們的行為。
管不住也沒關係,反正情況不會比現在更糟。
說重要,那是他們擁有捕風捉影的彈劾權,在黨爭中意義重大。
說不重要,這就一嘴炮衙門。
不是在噴人,就是在找人噴的路上。
就算關閉掉,也不影響朝廷的正常運轉。
參考以往黨爭的慣例,多了兩個外人進來,言官們會優先把火力對準這兩個外來者。
除了清流黨人外,還沒人能坐穩左右都禦史的位置。
“諸位愛卿,山東發來急報,中原叛軍有東進之勢,大家可有對策?”
永寧帝關心的問道。
新朝新氣象。
朝堂上大換血之後,處理政務的效率高了很多。
首輔和次輔都不喜歡磨蹭,百官上行下效,連帶著各級衙門的辦事效率都被動提高。
最擅長推諉磨蹭的清流黨,因為在政治鬥爭中失利,此時正夾著尾巴做人。
“陛下,山東剛剛遭遇兵禍,此時叛軍東進,勢必對當地的民生造成毀滅性打擊。
為今之計,當速派一統兵大將,率領部隊過去增援。
同時調動江南、湖廣、陝西、山西之兵,進入中原地區平叛。”
兵部尚書羅文博率先給出了方案。
中規中矩,沒有驚豔的地方,也挑不出來大毛病。
這種四平八穩的解決方案,一直都是文官們的最愛,唯一缺點就是花錢有些多。
臨近省份全部動員起來,每天的軍費開銷,都是一筆巨款。
“羅尚書,你太高看叛軍了。
調遣一支平叛大軍,就能把他們消滅掉,何必勞師動眾把周邊各省都折騰一遍。
彆的不說,隻要大戰爆發,參戰省份就會以此為借口,截留地方財政收入。
朝廷的財政,本來就不寬裕,可經不起這麼折騰。”
戶部尚書呂淩風急忙反駁道。
當了家,才知道柴米油鹽貴。
本以為財政收入大漲後,戶部就會成為天下最大的肥缺。
現實非常打臉,朝廷財政收入增加的同時,開銷也跟著水漲船高。
尤其是軍費開銷,更是增長迅速。
拋開積年累月的爛賬不提,重新打造長城防線要錢,平叛同樣要錢,戰後重建還是需要經費。
偏偏這些大額開銷,都是必須支出的項目。
想要擋住北虜,不讓他們南下,長城防線就必須恢複。
修築城防工事是其次,關鍵是要擴編募兵數量。
除了遼東五鎮的編製,暫時不需要動外,其他地方都要擴軍。
榆林、寧夏、固原、甘肅四鎮,需要恢複滿編,以應對西北的鬼方部落威脅。
薊州、宣府、大同三鎮,乃是北疆門戶,北虜兩次入侵都是從三地突破,更是需要重點打造。
按照計劃,薊州、宣府、大同三地募兵數量,將從原來的一鎮擴編到三鎮。
山西鎮地理位置特殊,一鎮之兵無法滿足需要,也要擴編為兩鎮。
至於以往扮演輔助角色的衛所部隊,直接被朝廷給忽略了。
跟著主力打打雜還行,戰鬥力完全指望不上。
以往那些戰鬥力不錯的衛所,也在兩次北虜入侵中被打光。
由於缺乏經費投入,加上衛所內部優秀兵員有限,想要恢複實力,難度要遠高於募兵。
北方大地上,一下子增加了七個鎮的編製,加上對老軍鎮的整頓,每年將增加一千萬兩白銀的維護成本。
沒有辦法,北方養兵就是比南方貴。
尤其是邊關地區,糧價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地區米價甚至到了十兩白銀每石。
麵粉的價格,也沒便宜到哪裡去。
粗糧價格略微低一些,但依舊是南方的數倍。
除了糧食成本高外,北方其他物價,也普遍高於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