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陳佑民還是麵有擔憂,嶽淩略微提點道:“陛下才收服了遼東,大同又遭亂事,等到入冬能不需棉衣棉被?正是彆人都不敢種,我們種了才能賣出價錢來。”????“而你,隻需要保證收成就好。”
“棉花需要時時看守,土地鬆軟,濕度,都能影響收成。農桑一道我並不貫通,你當尋能人來輔佐你成事。”
陳佑民如夢初醒,連連躬身,“侯爺英明,下官愚鈍了。下官歸去之後,定然不會成了侯爺的累贅,必定親身下地耕田。”
陳佑民伏低的身子,腦門似是都要磕在嶽淩的桌案上。
嶽淩又抬手輕拍了下陳佑民的肩頭,安撫道:“這一年滄州能否過冬,你南皮發展的好與壞便就決定了一半,我對你寄予厚望。”
陳佑民心底又是一驚,“侯爺這麼多安排,南皮竟才占半數,侯爺是還有彆的後手?真是了不得,滄州真是迎來了青天大老爺。”
見陳佑民眉間帶喜,嶽淩又笑著與賈芸道:“去從府裡取一匹布來贈與陳縣令,好讓他回去裁一身新衣。”
兩人在台上竊竊私語,實在令下方其他各鎮的官員看得發愣。
隻因陳佑民一直是各鎮中腰杆最硬的,從不摧眉折腰,迎合上官。猶記在樸、吉二人當政期間,便是在百般刁難之下,也未允滄州豪商將南皮的良田買了去。
而當下,他對嶽淩畢恭畢敬的態度實在讓人感覺陌生。
“你們可知陳縣令是什麼品?”
“方才聽上麵小吏的話,似是上品。”
眾人又是一片愕然。
“上品都得卑躬屈膝到這個地步,那中品,下品呢?我們怎麼辦?”
有人搖頭歎息道:“自求多福吧。”
……
嶽淩在後堂忙碌了一整日,先將八縣縣令評了個優劣,後續還要追究縣令之下官員的是非。
第一日一忙便是入夜,嶽淩仍在案牘之上翻閱著文書。
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往來八縣實地考察,隻能通過文書來細細辨認各縣的情況,從而能製定更為貼切的發展計劃。
對照著一本有關鹽業的書,嶽淩思緒萬千。
“若是發展鹽業,在海邊晾曬海鹽是最好的辦法。渤海灣地勢平坦,選擇灘塗來做晾曬海鹽的鹽田正是合適。而且即將臨夏,也該到了晾曬海鹽最便利的時候了。”
“如此興修潮溝、潮閘引海水入池,準備鹵水才是如今的當務之急。還有開通商路的問題……”
相較於井鹽,海鹽的弊端在於口味不佳,其中雜質偏多,好處在於方便運輸,而且產量高。簡易提純的方法並不難,經常穿越都知道用草木灰來沉澱海水中的雜質,是最便宜有效的方法,而這套方法也一直未能成熟,究其根本還是比例並不好掌控。
具有現代知識背景的嶽淩,很容易能尋到問題的症結之處,將淋鹵煎鹽進化為晾曬海鹽,再到分層結晶,雜質提純,在有限的技術上,將生產效率翻倍,這才是能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
“若是鹽業能夠建立起來,該在海邊興修一座新鎮,到時候再創辦些鹽院學堂,培養專門人才,擴大生產規模,滄州府的興盛當指日可待。”
“賑災災民之後,最不缺的就是人手,隻怕是沒有活做。想來從京中借來的糧食,不出個五六日,也該到滄州了。”
想起此事來嶽淩也不禁搖頭笑了起來。
京中人口比整個滄州府多上數倍,而且富戶更多,消耗的糧食更是數百倍,數千倍。向來隻有從周遭調糧食入京的份,哪有從京中調糧食去地方的。
便是賑災,也是周遭各省支援糧食,京城的糧食也不會輕易動。
“這些鹽商就是做夢也想不到我能借來京城的糧食,還等著我去收購他們的糧食,真是笑話。”
“罷了,等我治理好這一地,人口、稅銀都翻上幾番,也算是還上陛下的恩情了。”
適時,嶽淩才放下文書,就見推門走進來一人。
林黛玉披了一身大紅色的鶴氅,內疊了件粉藍底繡五彩花的交襟長襖,下身著月白色繡梅花的百褶裙,腳踩蓮步,快步到他身前來了。
不敲門就敢闖進嶽淩的班房,興許也不會有第二個人了。
林黛玉將手中提著的食盒擺在嶽淩的桌案上,眉眼彎彎,笑道:“嶽大哥,再忙不能望了吃食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