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下一段。整個生命的返妄歸真就是要先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看下麵這個圖表。
我們先看最左邊的妄想心跟真如心,這是根本。妄想心,它是一切生死輪回、一切痛苦的根本。什麼叫妄想心呢?就是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一個感受。福報大的人,他快樂的感受會多,業障重的人,他第一個感受苦惱會多,這個都不能怪現在的你,&bp;要怪就怪前生的你,但這個都不是重點。
第二個,感受下一個就產生想象,這個要注意了。當你的想象出現的時候,你住上去,你就產生&bp;一個輪回的力量。唯識所現,然後唯識所住。那你再怎麼念佛都很難感應道交,因為你活在你的妄想,阿彌陀佛要感應你就困難。因為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顛倒唄,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覺、被你的妄想牽著走啦。所以,
我們凡夫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
那怎麼辦呢?《楞嚴經》的思想就是改變心態——我們要跟著真如走。你要不斷地憶念、告訴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本來沒有生死的。從本來無一物當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羅蜜。這是一個目標——從妄想心轉成真如心,這是一個心態的改變。
那麼怎麼做呢?我們看方法,看右邊的這個,本經的意思就是修首楞嚴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正念真如當中,古德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不迷,第二個、不取,第三個、不動,就是戒定慧。
這個地方有兩個方法,我們改變我們的心態,第一個,利根人,善根特彆強的人,直接用智慧觀照。你妄想起來的時候,第一個、覺察,第二個、告訴你自己,這個是一個虛妄的假相,事情不是這樣子的。你如果想要進步,我提醒大家,麵對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一個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徹底改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經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著妄想走。所以在整個回光返照當中,第一個,不迷,就是觀照力,正念真如。
你要觀想你自己本來沒有這個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來的,事情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剛開始多用否定的口氣來麵對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脫離了。因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歡。所以,首先你要能夠用觀照的力量來調伏妄想。不取,這個不取就是持咒,本經來說,理觀下一個就是持咒。不動,就是持戒,四種清淨明誨。利根人先從智慧下手,直接觀照——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脫落了,利根人。
那我們不是利根人,怎麼辦呢?先從不動下手,不要動。一般修《楞嚴經》的人有一個特點——反應不要太快。越重要的事情,當然小事情,比如說我要喝一杯開水,那就去喝唄,對不對?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麼容易反應,因為你的感覺跟妄想會誤導你。妄想有一個天敵,因為它沒有實體,時間是它最大的敵人,因為它是生滅性的。
什麼叫妄想?因為你的根、塵碰撞的時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創造出來。它是根境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它是沒有實體的。沒有實體的東西最怕什麼?最怕你等待,因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滅掉。因為你的外境不斷地變,你的六根也不斷地變,所以它產生的妄想也不斷地變。所以,一般來說,我現在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是如理思惟、從真如的菩提心顯現出來的,還是從我的妄想顯現出來的,怎麼判斷?先不動。不動的時候,這個如果是真實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煉,時間不會改變,過去、現在、未來。如果時間過去了,這個會消失掉,這個就是妄想。妄想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現在很多的學問都告訴我們注重效率、知道馬上去做,其實這個是違背《楞嚴經》的思想。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麵臨生命的抉擇、到底該不該做的時候,慢一點。你看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尤其懺公師父,你跟他請示什麼事情,他答案就是一個——再看看。再看看,有時候一看看很久,看好幾個禮拜。他這個是因為他沒有把握嘛!沒有把握就不要亂動嘛!以不變應萬變嘛!你看我們現在年輕人很衝動,做了事再後悔。因為你不做你還有機會,你做錯了你還要彌補。
所以,利根人直接用智慧判斷是妄想、是真實的,直接判斷;如果你搞不清楚,不要亂動,先求不動,你今生會減少很多重大的過失。因為妄想最怕時間的考驗,妄想最喜歡衝動的人,最喜歡這種人。你一衝動它就跟著你起舞,你跟著妄想起舞就完了。所以說,不迷、不取、不動,到底是從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動;鈍根人,假設我們今天是鈍根人,也沒關係,我們先從不動下手。先不動,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錯。總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脫鉤,安住在一念清淨心。
那麼最後的結果有三個功德,你可以從這三個功德來檢驗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實離開妄想。這三個缺一不可。
第一個、大——絕待圓融,不可思議。一個遠離妄想的人,他胸量一定變得擴大。因為妄想是有所住,有所住就產生對立。如果你學佛到現在,你胸量還是很小,你肯定活在妄想,一定的。一個人活在妄想,你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佛號都沒有太大意義,因為你本質是妄想。妄想創造出來的功德都是生滅的,《楞嚴經》上說的,你用沙去煮飯,煮了很久,叫作熱沙嘛,它跟菩提道沒有關係的。所以,如果你開始修首楞嚴王三昧,你開始遠離妄想的時候,第一個功德會出現,你的心量擴大了,你對眾生的差彆相開始包容,每一個眾生都有他過去的因緣,如此而已,那隻是一個假相而已。你不要執著,也不要太當真。第一個,你的心胸擴大。
第二個、佛,覺悟。你向內的觀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會太衝動,不會老是跟著感覺走,開始用智慧的光明來抉擇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一個跟著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你一個開始回光返照的人,開始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他多一份理智的抉擇。
第三個,頂——妙用無窮。他每一個因緣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順境才修學。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順境有順境的修法,叫順逆皆方便。他整個菩薩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議,隨緣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每一個因緣對他來說都是增上的。所以這個叫大佛頂。你從這個大佛頂來檢查你自己是不是從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這三個是一個檢查標準。
我們來看今天的總結的附表。整個《楞嚴經》正見篇的前言,我們看《楞嚴經修學應用》的第一個——正見篇,主要的探討就是生命的安住問題。菩薩以何為住?
第一個,你還是習慣以妄想為住。以妄想為住的人,這個人就有兩個過失,第一個,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穩的。因為外境的變化就會改變你的妄想、改變你的感覺,所以你會覺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不安穩性永遠存在,你沒有安全感,因為你以妄想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牽動的。
第二個,你來生會有無量無邊的輪回等著你,因為你啟動了輪回的力量。我們一念心有兩個開關。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輪回的開關打開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沒辦法救。佛陀不能進入到你的妄想告訴你自己你錯了,不可能。佛陀隻是說法讓你自己覺悟,覺悟是你要自己覺悟的。佛陀隻是說法讓你覺悟,你要自己覺悟的。所以,在整個菩薩道當中,我們暫且不談修行的問題,暫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裡,因為這是根本。
在本經的角度,你先以真如為住,以一念清淨心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麼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兩個重點,這個因緣觀,我從什麼地方來,我將往哪裡而去。在《楞嚴經》的角度來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執著了,你必須把過去生跟未來生同時來看。《楞嚴經》遇到事情,先問你自己,這個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
第二個,你將往哪裡而去?比方說我們的色身,它從什麼地方來?你說它從前生而來——不對呀!你前生也不是長這個樣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這個想法啊!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從空性而來,那隻是一種因緣業力的和合,因緣和合虛妄有生。那麼當我們時間結束的時候,我現在的長相、我釋淨界的長相、我現在的想法又跑哪裡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覓之了不可得。因緣彆離,虛妄名滅。所以人生,從《楞嚴經》的角度,叫作沒頭沒尾。來無所從、去無所至,隻就是當下因緣和合的一個虛妄的假相而已。但這個虛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這個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借假修真。
所以,《楞嚴經》是否定過去——來無所從,第二個、否定未來;但是把握當下。
我們現在對生命很執著,因為我們產生常見——你看,這個兒子是我的兒子,不錯嘞!但是你要想說,我本來沒有這個兒子,我本來沒有這個女兒嘛。你就用平常心,那隻是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楞嚴經》是站在一個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麵對人生。我們一般人是麵對一個——誒,這就是我的東西——是住在這個角度來看人生,就起顛倒。所以《楞嚴經》的人生觀是我們從清淨的空性而來,我們也回到清淨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隻就是一個過程,讓你曆事練心的過程。
所以《楞嚴經》的想法認為,人生不是來受用的,來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麵。《楞嚴經》認為人生是來曆練的,利用你現前的因緣假相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既然是來曆練的,好壞都是曆練。一個人也不要太多順境了,有點逆境會產生一種出離的動力。所以,《楞嚴經》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過去、現在、未來。
我們看第二段。我們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是從業感緣起,我們從教理當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今生是由於過去的善業、惡業決定的,我們今生到來生去,也由於今生的善惡業又創造一個來生的果報,所以我們從這個善惡業當中培養慈善的心來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安住善業。
但是安住善業有一個缺點——因為業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賴耶識做主,因為我們有無量無邊的過去的善惡業力。所以你一個人以業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煩了,因為你活在阿賴耶識當中,你就沒有主動權。那麼我們從業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觀察: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彆。
我們把這個因緣的業力撥開來,看到了我們一念的清淨心,我雖業障深重,但是業障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它剝開來,看到我的心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諸佛雖然萬德莊嚴,但是萬德莊嚴也是因緣所生法,把它剝開來,佛的心也是清淨本然。這個時候我們感覺到,自他無二,其體無彆。所以,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正念真如的覺悟,我們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來沒有的,真如是我們本具的,而安住真如。
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站在一個清淨心的角度來麵對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當下的因緣,因為你必須要假借現前的因緣來斷惡修善度眾生,去創造更美好的來生。
我們看第三、結勸。
整個《楞嚴經》就是對真如的觀察,智慧的觀察,這個觀察叫作“乘”,它能夠使令我們從痛苦的此岸而到達一個安樂的彼岸。我們剛開始,在《法華經》上說,我們從業感的思考是羊車跟鹿車,速度比較慢,結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轉。因為我們一般人是跟著感覺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來斷惡修善度眾生,那麼這樣子,過程當中我們會被外境牽動,因為妄想跟外境是牽動的,所以我們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礙,也很容易退轉。因為我們遇到好的環境我們就進步,遇到惡的因緣刺激我們就退轉。因為我們活在妄想,就很容易被外境影響。
從《楞嚴經》的角度,大白牛車就是安住真如,是從本來無一物當中而產生你的成佛之道,這個時候,你的心是堅固的。修《楞嚴經》的人是怎麼樣?從被動變成主動。我們一個人不能安住真如,你大概就被過去的業力牽著走,你擺脫不了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一個大倉庫,把過去生你所造的業都累積起來,把你所起的煩惱都累積起來。它要丟一個煩惱給你、丟一個業力給你,你就團團轉了。
修《楞嚴經》的人就是,我不隨你阿賴耶識而轉,我安住一念清淨心,你才能夠跟過去徹底地切割。如果我們今天不能跟過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難修行,你就背負了無量的過去,那你就很辛苦。所以說,你的思考會影響到你的乘,就是做什麼車子,會影響到你的進步的快慢。我們必須在平常就訓練一個正念真如的思考,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脫離你五蘊身心的乾擾。所有的思想都是訓練出來的,隻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你就會慢慢改變。
當然第一件事情——你先明白道理。反正我們的內心就是兩個選擇,第一、跟著妄想走,第二個、你跟著真如走,就這兩個選擇而已。跟著妄想走,你的心就躁動不安;跟著妄想走,你就啟動了生死的力量,你很難擺脫過去。你即便今生努力用功,但是你不要忽略你過去生所造的業等著你。阿賴耶識你要擺脫不了它,我們就很難修行。
《楞嚴經》就是不隨妄轉,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安住真如。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煩惱,你本來沒有罪業,你本來沒有生死。你們真能相信這件事麼?能相信啊——有大乘善根!你相信這個道理,你安住在這個道理,你後麵的路就比較好走了,差很多,這叫稱性起修。所以,我們現在,你修行的心態是很重要。
其實,我們剛開始一個初學者,今天你拜多少拜佛、你念了多少佛,其實這個事相不是關鍵。你看禪宗的人,見麵道一句,你依何道理而住在此修行?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心住在哪裡。他一看你還是活在妄想,掉頭就走,“猶是階下漢”,你根本沒有上路。以古人的標準,你還活在妄想,你這個人還沒上高速公路。彆說到目的地,你還在市區打轉,你還沒有認清路頭,你還沒有資格談修行。天台宗叫“緣修”,你跟三寶結結緣。你還沒有把心帶回家,你還沒有找到涅盤的根本。你連根本都沒有找到,它怎麼會產生枝葉花果出來呢?
所以說,你平常喜歡拜佛,你還去拜佛;你平常喜歡持咒,你還持咒;你該做什麼善法,布施、持戒、忍辱,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但是記住一句話——改變你的心態。不要再跟著妄想走,跟著你一念清淨心走,你的生命就會產生重大變化,因為你的根本改變了。
你不是用沙來煮飯了,是用米來煮飯了。這個時候我們容易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為佛菩薩的心也是活在真如,我們的心也是活在真如,那麼這個叫心心相印,很容易感應道交。如果我們活在妄想,佛菩薩活在真如,那個很難感應的,本質不同嘛!所以,我們現在不是真實地證到真如,但是起碼我們要隨順真如,我們要走在真如的道路上,已經開始隨順了。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看到未來的希望。
如果我們還是活在妄想,那我們看不到你的未來,看不到希望。因為你沒有做出改變,那就是一個惑業苦,一種輪回的力量,還是被它牽動。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好好地去思考,我們的內心有真如的心、有妄想的心,到底你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你做出選擇以後,它會很直接地影響到我們來生的相貌,會影響到你臨終的正念。
這個是我們要談到的整個《楞嚴經》的大方向的思考,細節的部分我們明天再來介紹細節。
好,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