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楞嚴經修學應用》_楞嚴經修學應用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科幻靈異 > 楞嚴經修學應用 > 第4集《楞嚴經修學應用》

第4集《楞嚴經修學應用》(1 / 2)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麵,戊五、結示本無。

我們上一堂課強調了生死輪回的根本,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死亡以後,為什麼我們會馬上得一個果報呢,為什麼阿羅漢死掉以後他就入無生了,他的輪回的力量就結束了呢?因為我們住在我們心中的妄想,就啟動了輪回的力量。所以古人常說,流轉三界中,是誰在流轉?其實就是我們一念的妄想在流轉。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我們過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這個妄想的力量變現成人天的果報,這個叫作一個總報。當然這個總報也有彆報啊。在五戒十善當中,有些人特彆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他住在布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報特大;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當中,他特彆強調持戒的善法,他做什麼事有規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彆莊嚴,特彆的尊貴、高貴;那麼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時候,他經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寧可退讓、寧可忍辱,不會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現莊嚴的相貌。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講,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創造出來。

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個人要是沒有學《楞嚴經》的話,大概四十歲以上,你來生的相貌大概就畫出來了,差不多畫出來了,你看看你打什麼妄想唄。就是那個經常出現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堅固妄想。如果你偶爾出現一次妄想,這個還亂不了。你一天當中如果有一個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個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開始在累積你來生的相貌。妄想就像工畫師,它把你來生的相貌不斷地畫。如果你是打布施的妄想,它畫出來是一個福報的相貌;如果你是慳貪的妄想,它把你來生貧賤的相貌畫出來。隻要這個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經常會出現的,你都要很小心。當然,從本經的高標準,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輪回性的,都不能住。

如果我們有誌於了生死——求生淨土是一個出離三界的,所以,你對三界的妄想太執著會障礙你往生。往生我們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你要走得出三界,如果你跟三界的力量是咬得緊緊的,你一方麵貪戀娑婆,一方麵欣求極樂,這兩個力量在拉扯,那對不起,娑婆世界的力量強大,因為你跟它是熟境界。

所以,一個求生淨土的人,第一件事情,你要把三界的妄想要慢慢地降低,你才跳得出去;第二個,你要建立一個新的妄想,這部分我們到佛三再來開示,建立一個對彌陀、對淨土一種強烈皈依的妄想,產生一個求生的動力。所以,我們一個人要求生淨土是兩件事情,第一個,你要放下娑婆,第二個,你要欣求極樂。

《楞嚴經》有助於幫助我們放下娑婆世界的生死的力量,有助於。那就是我不對治妄想,是我觀察它是妄想本空,無住。妄想是沒有實體的,它之所以能夠產生那麼大的力量,是因為你的心力灌到上麵,力量是我們給它的。妄想本來是沒有力量的,諸位要知道,它沒有力量。但是你一住上去,它變成有力量,問題在這裡,是我們加持它。

它本來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相,根境碰撞,由於我們過去的業力。你跟他有緣,你看他就起歡喜心唄,這正常的;你過去跟他結惡緣,你看他就很討厭他嘛。這個都是妄想,你無住,它自然就退失掉,那是一個生滅的假相。但是你一旦住上去,那事情就沒完沒了,它就變成堅固,它變成有力量,那都是我們給它的。

所以我們覺得妄想那麼有力量,其實它本身是沒有力量的,是我們的心力灌進去,它變成有力量了。就像那個木偶一樣,木偶本來是不能動嘛,是我們的手在裡麵動,它木偶才動嘛。所以我們現在要慢慢從住在妄想的心要拉回來,把心帶回家,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妄想本來是沒有的,達妄本空。

看經文,戊五、結示本無。我們不是說,妄想本來有,硬生生把它消滅,不是這樣子的。本來沒有妄想,那隻是一個因緣和合暫時出現的假相,是這個意思。好,我們看經文。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初出生,隨處滅儘;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把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作一個總結。阿難,你到現在還不能夠真實地明了生命的相貌是“浮塵”,浮塵就是空中的灰塵,是飄來飄去的,它是一種虛妄的假相。那麼這個假相是怎麼來的呢?當處出生,隨處滅儘。當你的業力成熟的時候,這個因緣就出現,你就打這個妄想;當你的業力消失了,你說他為什麼看到你就討厭?因為你欠他的唄。那你不斷地為他回向,你的業力消失了,他看到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這個是當處出生、隨處滅儘嘛。

但是在變化當中,我們的一念明了的心是不變的。諸位要知道,心是不變的,妄想是不斷地變化。你現在要分清楚,你內心世界有兩個東西,一個是你的主人,一個是你的客人。客人是什麼?客人是暫時來掛單的,來來去去的,你不能當真的,你一當真你就完蛋了。

那怎麼辦呢?我們再往下看: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這個都是在講身心世界,都是開合的不同。開出來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其實就是色身跟內心,其實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那麼這個生命體是怎麼來的呢?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

就是因為業力的因緣成熟了,就出現了這個假相;當業力消失的時候,你的感覺、你的色身、你的想象,這個五陰就全部消失掉。但在消失當中有一個不消失的,就是如來藏性,它是常住妙明,是不動周圓、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議的真實的心性,在真實的心性當中,它沒有去來,也沒有所謂的迷悟,也沒有所謂的生死,通通了不可得。

這段經文的總結,佛陀很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世界是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生滅變化的假相,它就像空中的灰塵,它就像魔術師所變化的一個幻相,一個手帕變出一個兔子、變出一個貓,這個假相。第二個,有一個東西是恒常不變的——我們一念心,真實的心性。

我們不幸的是,我們都沒有住在我們真實的心,我們就跟著我們的感覺走,跟著我們的妄想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輪回的主要因素,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古人說: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夢中我們感到真的有什麼人、做什麼事,那個夢境隻就是你一念打妄想的夢心變現出來。你在床鋪裡麵什麼都沒做嘛,那個夢心變現出來。但是夢心消失的時候,你醒過來,看那個人事,覓之了不可得,三界輪回亦複如是。

佛印禪師有一天在河邊散步,他走著走著看到一個少婦,一個年輕的少婦,準備要跳河,佛印禪師立馬過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麼年輕不要自殺啊!她說,我一定要自殺。為什麼呢?她說,我活不下去了。她說,我跟我先生結婚了三年,本來很恩愛,生了一個兒子,結果我兒子後來生病死掉了,我們兩個為了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後我先生就把我拋棄了。我現在沒有先生,也沒有兒子了,我怎麼活呢?

佛印禪師說,那你們結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麼樣呢?她說,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還沒有結婚的時候。佛印禪師說,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應該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沒有遇到你先生,本來沒有這個東西,對不對?你三年前也沒有這個兒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現在跟三年前是一樣的嘛。

諸位想一想,我們為什麼不自在?同樣的環境。因為我們多了一個妄想。對不對?問題在這裡。我們在這三年當中累積了一個妄想,當因緣消失的時候,我們妄想放不下。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我們自己最大的敵人是你的妄想。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慢慢地習慣從妄想的心回到真實的心,那個不生滅心,要站在不生滅的角度來麵對人生,就是所謂的棄生滅、守真常,把心帶回家,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我們臨命終一定會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證,就跟你平常沒有什麼兩樣。不可能說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間臨命終不打妄想,沒有這回事情。你隻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難往生。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我講實在話,我們一個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們。我們一再強調,感應道交是雙方麵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們,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不可能感應道交。

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麵可以決定的,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說了算,不是這樣子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好準備。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因緣法的道理。身為一個佛陀,他比我們還緊張。我們在打妄想,他很緊張,但他也沒辦法,他不能進入到我們的妄想把我們帶出來,佛陀隻有這件事沒辦法做而已,他不能進入到我們的妄想把我們帶出來,但是他可以說法讓我們自己覺悟。就好像在經典上說,就像一個人不能進入彆人的夢中從夢中把他帶出來,他可以敲引磬讓他自己醒過來,但是他不能進入他的夢境把他帶出來,不可以。

那麼從妄想走出來最重要關鍵在哪裡?達妄本空。你要觀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妄想,你本來沒有這個妄想。那是因為你根塵的碰撞,六根攀緣六塵,由過去的業力產生一個妄想。你跟他結善緣,你就產生一個美好的妄想;你跟他過去結惡緣,產生一個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沒完沒了,沒完沒了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你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再來看人世間,那都是一個夢幻泡影,那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彆離、虛妄名滅,如此而已。那是因為我們住在上麵,所以給它很多的力量,給它很多輪回的力量。當我們把心抽回來的時候,你再看它,它是一無是處,是這個道理。

前麵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說,他告訴你說,如果你覺得妄想是那麼真實,那它應該有個處所啊,結果我們在整個七處破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答案是覓之了不可得。當我們看花的時候,妄想就在花上;當我們看地板的時候,妄想又把它帶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動式的,它隻就是根境碰撞當下的一個假相。當根境彆離的時候,妄想就沒有了,但是我們心中不斷地打它,它就變成很有力量。是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把妄想破壞以後,那我們雲何應住呢?我們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

我們一個真實的心性是眾生本具的,它隨時等待我們回家的。我們雖然無量劫來打那麼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從來沒有離棄過我們,隨時等待我們回去,叫知真本有。

這當中有兩段,戊一、問答釋義,戊二、現相證成。佛陀先用一個問答來回答這個義理。這當中是如來問,陳那尊者回答,最後如來印可。這個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來回答的。看如來是怎麼發問的,看經文:

爾時世尊,舒兜羅棉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出道,於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那麼這個時候要講話之前佛陀先顯出一個相狀,他展開他柔軟又微細的、具足光明的手,打開五輪指端,等於是這個時候安慰阿難尊者一下,說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個更好的安住處,我現在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就教誨阿難說,我最初出道的時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個就是憍陳那,阿那多憍陳那,五比丘之首。

佛陀講一句重要的話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夠成就出世的無上菩提、成就阿羅漢的聖道,為什麼呢?因為被客塵煩惱所耽誤,就住在自己的煩惱妄想。那麼這個時候,佛陀就問這些阿羅漢說,你們當初是怎麼遠離這個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過來人的角度來開示這些凡夫眾生呢?你們當初是怎麼遠離你們心中的妄想?這個時候,佛陀要弟子們現身說法。這個時候,身為長老的憍陳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經文: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佛言:“如是。”

這個時候,憍陳那尊者就現身說法說,我身為僧團當中的長老——因為他是所有弟子當中第一個出家的,也是第一個成就聖道的——獨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給他一個名字叫最初得到開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解到什麼意思呢?解到客、塵兩個字的意思,這以下就個彆說明什麼是客、什麼是塵。

客跟塵主要的觀念就是生滅的,但是客是比較大段的,就是講的一期的生命的果報;塵是比較微細的,就講到我們內心的妄想,我們麵對果報打的妄想,但這兩個都是生滅的。

憍陳那尊者說,世尊,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從事長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後怎麼辦呢?就暫時寄住在旅館當中,或者是一個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飯。總而言之,睡完覺、吃完飯,他就必須要俶裝前途,開始整理行裝,再一次地出發,他不可能長久住在旅館。但是身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所以我就思惟,暫時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就是從生命當中,在一期當中,我們出生到生老病死,這個果報是變化的,那麼一定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存在。我因為找到這個不變化的東西,所以我證得阿羅漢果。這是第一個思想。

第二個,又比方說,一個新霽,就是雨後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陽慢慢地升天,陽光透過門縫照入於房間當中。透過光明,我們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灰塵是搖動的,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靜不動的是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那麼以搖動的是灰塵義。所以,憍陳那尊者他之所以證阿羅漢果,他就是看到了虛空是不變的、灰塵是變化的,灰塵指的是我們的妄想。

不過這個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點不同,後麵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親自開演。阿羅漢的空性是跟有是對立的,他認為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什麼意思呢?從小乘的思想,認為妄想是一無是處的,所以他把心帶回家以後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認為你安住在不生滅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滅心,你要兩個選一個,生滅跟不生滅是對立的。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諦叫作生滅四諦,它是對立的,空有是對立的,有為跟無為是對立的,無為的是一念心,有為的是妄想。

所以,阿羅漢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基本上不打妄想。我問大家,菩薩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薩怎麼發菩提心呢?他怎麼受戒的時候緣境發心呢?菩薩是——生滅跟不生滅是不二的,他是從不生滅心中假借妄想來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菩薩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須要假借心中的想象,我們不要說妄想,說妄想可能會誤解。阿羅漢是認為想象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他認為你一旦想象,就完全破壞清淨,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兩段,你要麼想,你要麼是安住在心,阿羅漢是這個思考,虛空跟灰塵要選擇一個。


最新小说: 末世降臨:我靠抽卡無限資源 喂養祖宗後,我打造了頂級豪門 瑾瑤編年 我宗門弟子都在種梗 潮濕咬痕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 我修改的簡曆都成真了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