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三日,皇宮中新迎回自佛寺而回的皇三子一事已沸沸揚揚傳得幾乎整個京都都知曉,估摸再約不過幾日,屆時整個秦嶸國都會知道了。
蘇家作為京都世家之首,得消息的速度更是比尋常的人家更快。
不過,蘇家一向忠貞聖上,從不輕易站隊,對於皇宮裡多了個皇子,或許朝中有些人會動搖心思,但對於蘇家而言,卻權當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
頂多往後在宮裡偶然遇見了,多見個主子,多行些禮數的事兒。
是以,對於此事,整個蘇家就算聽進耳朵裡,也大多沒往心裡去,隻覺和尋常茶餘飯後的調料事沒甚麼區彆。
眼下,蘇家闔府上下更在乎的,是嫡子蘇重朗的科考準備。
皇恩浩蕩,承帝為慶東宮之喜,不僅設宴天鼓樓,更下旨把春闈科考一事提前了日子。
這對普天學子喜憂參半,於那些常年溫書用功的自然是大喜,可不必等太久就能驗明學識。
但對於像蘇重朗這種臨時才來抱佛腳,急急才捧起書本的,就沒什麼好歡喜的了。
提前科考隻會壓榨溫習的時間。
這就表示,蘇重朗需要比尋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且還不知結果。
並不是說努力了就一定能拔得名次,努力了落榜的比比皆是。
蘇府因此很是重視此事,幾乎所有人都為著蘇重朗讀書騰出了路。
再大的事,也大不過這個嫡子重新發奮。
秦嶸科考有規有序。
從縣試開始,考取了童生資格,叫外頭都知曉個囫圇學子的身份。
往上是府試,取得了秀才的名銜,也就算一隻腳踏入書門,真正是個可以對外宣之於口的讀書人了。
秀才可選擇不納糧,亦可做狀師。
名氣大些的,見到尋常官職人士也可不跪不拜。
這是對天下學子一些虛名上的尊重之道,為鼓勵文學之風,也表敬意。
府試後則是院試,秀才可選考,過了院試,也就表示有進天下各個國學府深造讀書的資曆。
當然,像蘇重朗這等世家子弟選擇另擇入如許學究這樣赫赫有名的大家門下讀書,是例外。
世家貴族子弟,可單獨擇名師格外深學。
這是那些寒門子弟享受不到的彆例。
說回科考之序,院試再能過,也算真有幾分本事。
因為之後是更加艱難的鄉試、會試以及殿試。
鄉試乃省考,考中就是舉人,外人可拜稱一聲‘老爺’以表尊,也自此有了做官之資。
一些品階低的小官,是可直接允給這些舉人老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