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更是重大,乃為進士初選,榜上有名即為貢士。
其實自過鄉試,對絕大部分寒門讀書人來說,已能算是不辜負十年寒窗苦讀了。
倘若過了會試,那可真是要舉家放十裡鞭炮大肆宣揚了,畢竟這可謂是光宗門楣的大喜事。
對於一些能登會試之榜的人家來說,誇口一句祖墳上冒青煙也不為過。
先帝在時,大興文學,重用文士。
即使當今承帝登基後也有重用武將,文武多年來已勉強達到持平。
但文人學子早已在國中站穩立足,就連武將家中也是兒子們考不過了,眼看實在無望才轉而習武的,可並沒有一開始就棄文從武的習俗。
秦嶸國到底還是文人的風刮得更大一些。
所以每次科考,烏泱泱一堆考試的小兒,實在是場麵盛大。
會試後,是殿試。
殿試字如其名,皇帝親監,優秀者更得皇帝親問親考,合格者為進士。
另外二甲乃同進士,三甲賜則為賜同進士,真正的進士就是一甲了。
一甲中頭名則為狀元,次名為榜眼,再次為三名,也就是探花。
且不論頭三,隻說光是能入三甲便已是天大的幸事。
有些苦寒人家大多隻能止步鄉試會試的,能登極入殿試的就很讓人佩服稱讚了。
不過,萬事總會為富庶貴人讓開一條道路。
以上是秦嶸國絕大學子必要走的路數,但若是如蘇重朗這樣的京都世家出身那就又不一樣了。
且蘇家又是世家之首,家底深厚,官宦傳代,深受帝恩。
蘇重朗又拜入名家大士許學究門下作讀書子弟,那麼在秦嶸科考規則裡,他就可以扶搖直上許多步。
像普通寒門之子要先經曆起的縣試、府試以及院試,他已不用去了。
此番春闈會試,似蘇重朗這種總是頹廢學業的,自然沒那個底子去參加。
許學究的眾多弟子中,唯有他還要在此番科考中以鄉試考起。
鄉試一般放在八月秋闈,稱為秋闈,春闈科考本沒有他的事。
但可惜,天大的事鬨不過帝皇歡心。
東宮與蘇家聯姻是大喜事,或許是當日在天鼓樓之宴上承帝得知了蘇重朗也要科考一事。
總之,聖旨上破例開恩,隻此一次。
春闈科考中不僅是會試,可鄉試會試一起緊著辦,先行鄉試,鄉試過後再隔一個月會試,一切由禮部操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