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六十五歲的老翁,竟然識得百餘個字,甚至還能寫自己的名字。
這種事情要是擱在某些世家大族裡麵倒是很正常。
可要是放在一個鄉間老農身上,那就是怎麼看都不太正常。
問題是寧陽縣的鄉間老農就能識得百餘個字,還會寫自己的名字。
姓陳的進士忍不住感歎道:“寧陽縣文風之盛,確實非同一般。”
隨著陳姓進士的話音落下,姓李的進士卻是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寧陽縣文風之盛?
寧陽縣有個屁的文風!
彆管識得百餘個字還是千餘個字,說話的時候照樣還是帶著姥姥帶著娘。
再說了,你以為那些人是真願意識字?
可拉倒吧。
當初一個個的就是盯上大老爺許諾賞賜的豬肉,生怕自己撈不著那口肉吃才玩了命的去學認字。
也就是當初的寧陽縣窮的不像樣子。
但凡換成是現在的寧陽縣,要是有人說識得五百個字就賞賜一斤豬肉,估計寧陽縣那些不怎麼講道理的老頭子們能當麵兒呸過去一口老痰。
瞧不起誰呢?
誰他娘的還差那一斤半斤的豬肉了?
為了一斤豬肉就去學五百個字,傻子才乾!
姓李的進士絲毫不懷疑寧陽人能乾出這種事兒,畢竟自家祖父就不止一次的說過,“以前的人都憨,也都沒吃過什麼好東西,為了一斤肉那真是能拿命拚,哪兒像你們現在啊,吃個飯還得挑肥揀瘦。”
一邊回憶著自家祖父說這話時的模樣,姓李的進士一邊笑著說道:“寧陽縣的文風,也多虧了大老爺當初定下的規矩。”
扭頭瞧了瞧身後的一眾進士,姓李的進士又笑著說道:“當初大老爺看寧陽縣連個讀書人都沒有,說苦什麼也不能苦孩子,窮什麼也不能窮教化,便想方設法的收拾出縣學,讓寧陽縣的孩子進學讀快。”
“再後來,大老爺跟太子殿下要了些讀書人過來做教書先生,又在各個社裡廣建社學,還從縣庫裡拿出錢來補貼進學讀書的學生。”
“要不然的話,寧陽縣彆說什麼文風不文風了,就算是能識得幾個字的都沒幾個。”
“還有啊,當初大老爺說不識字的算睜眼瞎,非得要寧陽縣的百姓也都識字,說是要掃盲。”
“後來還開出了哪個社的百姓先識得五百個字,就給哪個社的百姓發一頭豬。”
“再後來就是誰能識得五百個字,就給誰發一斤豬肉。”
說到這兒,姓李的進士臉上又忍不住浮現出一抹羨慕嫉妒之色。
“其實吧,寧陽縣這次出十六個進士,比以前出的那二十六個進士可差遠了。”
“當時大老爺還沒當登州知府,所以有時間去縣學裡教導我們。”
“那二十六個年齡大,大老爺給他們講學的時間比給我們講學的時間要多一些,平時有什麼公務也都是交待給他們去辦。”
“等到我們這一波的時候,大老爺當了駙馬爺和登州知府,來縣學的時間就少了許多,能給大老爺跑腿效力的機會也少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