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和太子渠,就在劉廟村的西邊不遠處。”
李振明繼續給陳興祖等一眾進士們說著寧陽縣城外各社的情況。
“劉廟往西是孫村集,再往西是西河。”
“劉廟往南是沙窩,往北是大伯集,孫村集南邊是耿莊,往北是張陳。”
“張陳往北是王卞和鶴山,西河再往西北是崗上。”
“這些村子跟劉廟差不多,隨便挑一個出來,村子裡可能就出過進士,東宮親衛是肯定有的,書吏和佐貳官根本就數不清楚。”
“……”
陳興祖等一眾進士們已經被震驚得有些懷疑人生。
一些出身江南,尤其是出身建陽、吉安、餘姚等地的進士們,心裡更是被震驚到無以複加的程度。
說白了,像建陽、吉安、餘姚,這三個地方雖然也出過很多進士,但是這三個地方的進士,大部分都是家學深厚,自幼寒窗苦讀而來,普通百姓家又怎麼可能出現大量的進士?
更關鍵的是,這三個地方雖然出的進士多,出的官吏、佐貳官之類的數量也多不勝數,可東宮親衛呢?
誰都知道東宮親衛這四個字意味著什麼。
可是除了寧陽縣,其餘地方竟然一點兒關於征募東宮親衛的消息都沒有。
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想到這兒,陳興祖等人的心裡又有點兒難受。
原以為考中了進士,就足以稱得上光耀門楣。
可是來到寧陽縣之後才發現,進士算個錘子啊,人家一個縣裡不說遍地進士,起碼隨便一個村子裡都能撈出來幾個。
這他娘的是捅了進士窩麼!
李振明沒有去管陳興祖等人在想什麼,而是自顧自的往下介紹:“按照大老爺說的,耿莊再往南一點兒的地方會劃分成一個東疏鎮,往西會劃分成一個西疏鎮。”
“等到最後全都劃分完成,整個寧陽縣會形成一鄉十鎮的格局。”
“在這十個鎮裡,大部分都會以礦山開采和工坊生產為主。”
“……”
將寧陽縣的規劃說了一遍後,李振明又笑著說道:“據小弟推測,等諸位兄台去過工坊以後,差不多就該被大老爺派到各個鄉鎮去做書吏,一直到太子殿下將我等調回京城為止。”
陳興祖等人已經懶得再去思考。
被派去做書吏就做書吏吧。
反正自己這些人都是有官身的,哪怕做書吏也照樣拿官的俸祿。
好像做書吏還能輕鬆一些。
陳興祖心裡胡亂琢磨著,手卻指向腳下的道路,問道:“李兄,從兗州府通往寧陽縣的那條路怕不是得有兩三丈寬?咱們腳下這條路也足有兩三丈,可是路上並沒有多少車馬,這路?”
聽到陳興祖的問題,李振明的心裡頓時高興起來。
瞧瞧,瞧瞧,牛馬們自己就上套了。
嗨呀,大老爺這回總不能再說人手不夠了吧?
李振明笑了笑,說道:“大老爺說,車馬的數量總會多起來,先把路修出來,以後就不會耽誤百姓出行。”
略微頓了頓,李振明卻又笑著問道:“不知陳兄有沒有注意,從兗州府到寧陽縣的那條路的兩邊都是樹林?”
陳興祖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