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滿臉期盼的望著劉伯溫,劉伯溫卻轉而望向楊少峰,拱手問道:“敢問駙馬爺,可是打算要利用社學進行掃盲,同時還要讓工匠們講學,讓更多的青壯學習一門手藝?”
“除此之外,駙馬爺是不是還打算另外再開設學校,專門教授那些學習不精的生員,讓他們去學習各種手藝?”
楊少峰頗為意外的瞧了劉伯溫一眼,點頭應道:“不錯。”
從楊少峰這裡得到答案之後,劉伯溫便捋著胡須笑了起來。
這就對了。
他楊癲瘋雖然瘋瘋癲癲的,但是在這種涉及到百姓民生的事情上卻不會胡來。
所以,他想的就是讓所有的百姓都能識字,然後再讓百姓們都掌握一門能夠謀生的手藝。
也就是說,他現在的想法應該是從縣學開始進行拆分,學習好的就繼續往下學習,學習不好的就轉行去學手藝。
僅此而已。
至於其他的,或者說由此而產生的變革,以及因為變革而產生的動蕩,隻怕他楊癲瘋的心裡早就已經有所準備。
劉伯溫再次向著朱皇帝拱手拜道:“啟奏上位,依臣之見,各個布政使司之間的職能其實並不需要太過於明確。”
“或者說,眼下還遠沒有到明確各布政使司職能劃分的時候。”
“畢竟咱們大明現在也隻有駙馬爺提出來的五小工業,蒸汽機還沒有完善,壓水機還沒有全麵推開。”
“或者說得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咱們大明現在啥啥都缺,啥啥都不夠。”
“缺煤,缺鐵,缺各種材料,缺人手。”
“但是,咱們大明現在唯獨不缺糧食。”
“即便是因為蒸汽機和鐵路又或者是其他原因的需求,而出現大量的匠人脫離耕種,也不必擔心糧食不夠吃的問題。”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隻要糧食還夠吃,剩下的問題就都好解決。”
李善長睜開眼睛看了劉伯溫一眼,隨後便再次閉上眼睛。
劉伯溫啊劉伯溫,你個老匹夫聰明一世,卻還是糊塗一時啊!
表麵上來看,劉伯溫分析的一點兒毛病都沒有。
大明現在確實不缺少糧食。
因為登州榷場的存在,大明隨時都可以要求那些藩屬國們苦一苦百姓,從藩國百姓的嘴裡擠糧食給大明百姓。
大明甚至可以因此而可以專心發展各種工業。
但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嗎?
大明的百姓需要吃糧食,藩國的百姓也一樣需要吃糧食。
大明的百姓活不下去會造反,人家藩國的百姓也不會坐著等死。
說白了,從藩國協調糧食,一回兩回行,次數多了就容易激起藩國的反抗。
所以,糧食安全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
而這,還僅僅隻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且還是比較好解決的問題。
真正讓人頭疼的,是所謂的士、農、工、商。
站在官老爺的角度看,士農工商的劃分當然沒什麼問題。
可要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來看呢?
我農的排名在前麵,掙的錢卻最少,過的日子也最差,這踏馬合理嗎?
除非讓所有的百姓都能在耕種的同時還能做工賺錢。
那麼問題來了。
地裡的農活講究天時,工坊裡的活計同樣講究工期。
種地不好好種會造成糧食欠收,做工不好好做同樣會出現質量問題。
一個人在耕種的同時還想著做工,既要魚又要熊掌,可能嗎?
要是真因為兩者無法兼顧而出現質量問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