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楊少峰的話音落下,朱標就這麼直勾勾的盯著楊少峰。
直到過了好一會兒,朱標才幽幽的歎了口氣,“姐夫,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小弟隻是不太聰明,但是也說不上傻?”
楊少峰微微一怔,朱標又繼續說道:“你要說海外有新的糧食,小弟絲毫不會懷疑,也不會跟你辯駁。”
“可你要說海外有什麼高產的糧食,那小弟可就得跟你爭辯幾句了。”
朱標微微歎息一聲,說道:“要找高產的糧食,首先就排除掉遊牧民族和漁獵民族,重點找尋那些以農耕為種的國家,對吧?”
“而一個以農耕為主的國家,隻要有高產的糧食,必然就會民生安穩,進而實力強橫。”
“從秦漢到唐宋,姐夫可曾在史書上看過相關的記載?”
“唯獨一個西方大秦,史書上記載: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結果這西方大秦還沒了。”
所謂西方大秦,指的是古羅馬。
“有類中國”,在大漢已經是相當高的評價,意思是古羅馬人很像是漢人。
對比之下,主動向漢使展現兩萬帕提亞騎兵的安息國,卻被漢使評價為“其國兵弱”。
朱標再次歎息:“所以,海外或許有新的作物種子,小心培養或許也能高產,但是想要直接找到高產的種子,恐怕不太現實。”
麵對朱標這番“因為海外沒有強國,所以沒有高產作物”的言論,楊少峰一時之間竟然想不到該怎麼反駁。
因為這番言論的理論和邏輯都沒有錯誤。
包括玉米、土豆和紅薯、木薯,這些玩意兒在最開始的產量也不算多高,後來還是經過多番培育才變成高產作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紅薯。
這玩意兒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直到麻子年間才慢慢推廣開來。
是因為明朝的皇帝和農民們都太蠢,不知道這玩意兒高產?
不是。
是因為剛剛傳進來的紅薯產量不算太高,而且又有吃多了傷胃、容易放屁等諸多缺點。
在大明本身還天災人禍不斷的情況下,誰也不敢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到紅薯身上。
等到麻子年間,小冰河最為嚴酷的階段已經過去,多年的戰爭和屠殺又使得人口數量大大下降,就算紅薯這玩意兒沒有成為主食,老百姓都能靠著吃糠喝稀勉強過活。
嘖。
吃糠喝稀都他娘的混成盛世。
對比之下,老登和小登父子明顯不會忽悠,就算老四也差了許多。
同樣是老四,人家那個老四明明簽了《恰克圖條約》,結果卻被瘋狂吹捧,差點兒就是千古難得一見的明君聖主。
再瞧瞧這個老四,五征漠北,七下西洋,海外搞出來舊港宣慰使司,朝貢國無數,結果就差被人指著鼻子罵。
哦,也不對,應該說確實指著鼻子罵了。
畢竟都編排出活刮三千宮女和誅十族。
楊少峰的思路漸漸跑偏到亂七八糟的方向,甚至開始琢磨著要不要加大向棒子們收購勞工的力度。
朱標卻被楊少峰陰晴不定的臉色給嚇了一跳,低聲道:“小弟說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