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我來看看你。”溫體仁邁步上前。
“還沒吃飯吧?老漢煮了碗薄粥,你湊合一口吧。”
劉老漢說著,轉身走向灶台,摸出一隻稍微新一些的瓦碗把鍋中最後一點菜粥盛起來小心翼翼的端到溫體仁麵前。
“後生,挨餓的滋味可不好受,快吃吧。”
溫體仁沉默著沒有說話,看著眼前的薄粥,在官場中練出的磐石之心瘋狂顫動著。
不知不覺間,他眼底出現絲絲霧氣。
“後生,你不是落難嗎,若是不嫌棄,可在我家中住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吃過薄粥後,劉老漢拉著溫體仁的手,坐在堂屋中。
“老先生,實話告訴您,我今日對你說謊了,我非落難之人,我乃皇帝派來廣東查案的官員,進入鹽場做事是為查明一些情況。”
溫體仁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的身份。
“草民見過老爺。”劉老漢說著,就趕忙跪地準備磕頭。
“老先生不必如此!快起來!”
溫體仁一把扶起劉老漢。。
劉老漢起來後,看著眼前的溫體仁眼神有些恍惚。
“老先生,我今晚前來是有些問題想請教您,不知您可願意相告?”
“你問吧,我知道的都告訴你。”
“據我所知,香山官營鹽場是有許多灶戶的,為何現在鹽場乾活的全部都是募集的工人?”
“灶戶?嗬嗬···多少年了,沒想到今日還有人記得灶戶。”
劉老漢自嘲的說著,繼續開口道:“現在的劉家村就是當年大明洪武爺設立的灶戶村之一,村中鼎盛時有鹽丁三千七百人,曆經多年後,現在的劉家村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殘,整個村子人丁不過百餘人,等劉家村消亡後,大明國再無灶戶之民。”
溫體仁聽到這,頓時愣住。
他十分清楚的記得,在廣東布政司給朝廷發去的戶籍信息中,廣東全省還有灶戶三千八百九十七戶,鹽丁近萬人。
“老先生,我想問的第二個問題,今日我們工作的鹽場每年產鹽如此龐大,為何廣州府的食鹽價格如此之高?”
“嗬嗬,官人有所不知,從隆慶朝開始,廣東地區的官老爺就開始官官相護,他們用鹽引為餌,吸引灶戶中的富者去販鹽,聽說許多灶戶都因為販鹽而發財,後來鹽丁中有許多人對官老爺的做法不滿,持大誥去京城告狀,最終那些去京城的人再也沒有回來。
而剩下的灶戶逐漸被官府分化銷戶,廣東各大鹽場的鹽工從灶戶鹽丁轉變為募集已有多年。”
灶戶是大明官營鹽場的專屬戶民,屬於工匠的一種。
因製鹽需要許多特殊技能的,在這個封建時期,特殊的技能一般都會父子相傳。
朱元璋在立國初期,為了維持全國的食鹽產出穩定,設立官營鹽場的灶戶製度。
鹽丁是指灶戶家中成年的男性,並且掌握了製鹽的技能。
在灶戶製度中,在鹽場參與勞動的鹽丁進行集體勞動,生產食鹽,雖然沒有工資收入,但是每月都能在勞作的鹽場獲得數量可觀的食鹽,可以私人出售或換取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這項製度在大明朝持續多年。
事情的轉機出現隆慶朝,由於穆宗皇帝實施隆慶開關的策略,國內的商人群體快速發展,許多商人世家出身的官員在廣州任職後,發現了官營鹽場和灶戶之間的巨大利益。
經過多年蠶食,廣東各大鹽場的灶戶基本上被折騰完。
曾經的灶戶現在僅僅存在於廣東布政司的戶籍檔案中。
“自從灶戶逐漸消失後,廣東的各大鹽場被轉包給鹽商,這些鹽商私下裡就以低價募集無地的流民,或貧困的灶戶鹽丁,重新在鹽場上工,那些鹽商會根據鹽工的家庭情況和個人情況發放工錢,這些錢剛好夠鹽工開支,所有人都處於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而那些控製鹽場的鹽商,自然就會把鹽價提高上來。”
此時的劉老漢抽著溫體仁遞來的旱煙,蒼老的臉上滿是疲憊之色。
常年在鹽場中進行艱苦勞作,讓他的四肢都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病變。
“老先生,你在香山鹽場多年,是否聽說,每年產出的大量食鹽都流向何處?”
溫體仁語氣穩定的再次詢問。
“嗬嗬,若是提起此事,老漢我可有話說!”劉老漢說著笑容帶著淒厲和憂傷。
“二十年前,我的獨子和村中十幾個不甘於現狀的後生潛入那些鹽商運鹽的船隊中,三年後,其中一個後生撐著一口氣,乘一個海商的船回來告訴我們,那些鹽被運送到了遼東,販賣給了建奴!
而村中的十幾個青壯後生,生死不知,再也沒有消息。”
劉老漢說著,蒼老的眼中流出兩行清淚。
溫體仁聽到這,雙手猛然緊握!
他清楚的記得!二十年前自己任編修,正是意氣風發之時,當時朝廷中出現了一件事。
朝廷對遼東建奴實行物資控製,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嚴禁販賣到當時努爾哈赤控製的地區。
但經過長達數年的物資管控,努爾哈赤不僅沒崩潰,反而越發壯大!
後來萬曆皇帝下旨調查,沒多久就爆發了黨爭,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沒曾想,廣東的鹽政竟然會牽扯到朝堂舊事和遼東建奴!
喜歡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請大家收藏:()阻礙大明中興,國丈也砍,朕說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