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在太虛靜地裡觀想參詳,解悟至《道德經》第十五章,其中描繪出古之善為道者所具形象與品質,深切闡釋道之微妙玄通以及得道者之高尚德行。使其對此章節天道真意有了數點感悟來。
老子開篇便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此乃指明真正得道之人,其內心世界微妙深邃、通達無礙,實難為常人所理解與捉摸。
此等境界,絕非一朝一夕可成,實乃長期修行與領悟之成果。其啟示吾等,求道之途,乃不斷探索與深化自我認知之過程,需吾等恒持謙遜與敬畏之心。
老子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比喻,刻畫了得道之人的多種品質。謹慎與敬畏?“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得道之人行事謹慎,如同冬天涉水過河,每一步都深思熟慮,不輕易冒險。
同時,他們內心充滿敬畏,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會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這種謹慎和敬畏,不僅是對外界的尊重,更是對自我內心的嚴格要求。
?莊重與謙遜?“儼兮其若客。”得道之人在任何場合都保持莊重嚴肅,如同在人家做客一般,不隨意放縱。這種莊重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約束的體現。同時,他們謙遜有禮,不驕不躁,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溫和與包容?“渙兮若冰之將釋。”得道之人溫和灑脫,如同冰雪消融般溫暖人心。他們能夠以包容和理解化解矛盾,消除對立,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厚實與曠達?“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得道之人厚道樸實,如同未經雕琢的原木,保持內心的純粹和真實。同時,他們心胸開闊,如同空曠的山穀,能夠容納萬物,不排斥不同的聲音和觀點。
?渾厚與寬容?“混兮其若濁。”得道之人渾厚寬容,如同渾濁的水一樣,不刻意追求清高和與眾不同,與世俗和諧共處,卻又能在其中保持清醒。
老子在章末還提出了“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的深刻發問。
這體現了靜與動的辯證關係。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我們常被外界的喧囂和紛擾所迷惑,內心變得渾濁。而得道之人能夠在靜中尋得清明,在動中激發新的生機和創造力。他們懂得在靜中反思自我,在動中超越自我,實現生命的生生不息。
老子強調“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秉持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不斷更新和完善自己。自滿是進步的大敵,隻有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不斷反思和改進,才能不斷超越自我,實現新的突破。
這種不自滿、求自新的精神,是每個生靈人眾在追求成長和進步中應該秉持的心性所在。
《道德經》第十五章,通過描繪得道之人的形象與品質,深刻闡述了道的微妙玄通以及靜與動的辯證關係。
啟示修行者,在追求道的過程中,要保持謹慎與敬畏、莊重與謙遜、溫和與包容、厚實與曠達、渾厚與寬容等高尚品質。
同時要在靜中尋得清明,在動中激發生機,更要保持不自滿、求自新的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這些智慧不僅對個人成長有著重要意義,也對社會和諧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道德經》第十五章節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其中解析之意是:“古時候善事修為的道者,那深邃博大微妙玄通的能力,深厚到不可以理解和辨識的程度。正因你不可以理解和辨識,故爾強行的為此描述形容。反複斟酌,猶豫不定,有若冬日涉水過河川。
謹小慎微,猶豫不決,就像似在畏懼四鄰的窺視。猶豫再三,舉止莊重,就像是位客人。渙釋達理而不執迷,就像是將要融化的冰塊。敦厚樸實,就像是未經雕琢的原木。曠懷胸襟,就像是深山曠穀。混然一體,隨和寬容,就像是河水容納了濁流。
誰能使自己像容納了濁流的河水那樣適可而止呢?靜觀不動,慢慢就會變得清澈。
誰又能夠永久地保持安寧清淨的狀態呢?動念攪亂了清淨,漸漸欲望產生。
保持奉行此道的人,不欲做的事總會避免盈衝。你唯獨是不驕傲自滿有盈缺的,凡事皆能適可而止,所以能夠有所寬容。
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避免盲目追求新奇,而忽視事物的本質和根基,不去強求無法達到的成功。才能真正創造出有價值的新成果。”
公元前357年,齊桓公田午離世,其嫡長子田因齊繼承君位,此乃曆史上聲名遠揚的齊威王。
齊威王登臨王位之後,終日沉湎於飲酒作樂、渾渾噩噩,三年光陰,全然不顧及朝政之事,隻自顧自的沉醉於歌舞升平之中,國內眾多大臣目睹此景,皆紛紛舍棄自身職責,轉而爭權奪利,大肆貪汙受賄。一時朝堂汙煙瘴氣,亂七八糟,全然沒了王朝景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