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憑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為修者講述了“道”的自然無為、柔弱勝剛強以及回歸純真質樸的,返璞歸真思想。
老子強調“道”的自然無為,即“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這意味著“道”平時是不乾預任何事情的,一旦乾預就沒有做不到的。
這種自然無為的精神思想告訴修者,做事要效法“道”,做正確之事,符合客觀規律之事,並且要堅持到底?,切莫半途而廢。
?聖人老子提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說的是真正有德行的人,就像是個嬰兒一樣,純真質樸,柔弱卻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韌性。他在麵對困難和挑戰時,不應一味強硬對抗,有時以柔克剛、靈活應變,更能達到目的?。
?老子主張回歸純真質樸的自然狀態,像嬰兒一樣,沒有世俗的欲望與偏見,不被世俗不良所汙染。保持住一顆純淨的心靈,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並在生活中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和諧?,達成真正的寧靜致遠。
老子認為“道”行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乾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最終取得成功“道果”。
這種精神啟示修者,行事之時當要專心致誌、堅持到底,尤其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要以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去克服困難?。
老子提到“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意思是柔弱的東西有時比剛強更有力量。
這啟示修者,在麵對困難之時,不應一味強硬對抗,而是要靈活應變,溫和溝通往往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懼,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其中之意是“有涵養容納大度,道德深厚之人,能得到道的嗬護。與嬰兒得到母親的嗬護一般無二。
對於嬰兒,毒蟲之類不自來蜇害,凶猛的野獸不前來撲捉,善抓善捕的鷹鳥不敢來攻擊。
他們筋骨柔弱,卻能把東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兩性交合之事,生殖器官卻能自然興奮起來,隻因他們之精氣陰純陽正。整天地哭嚎,卻不會使嗓音沙啞,因為他們與自然的呼吸和諧而統一。
他們知曉自然的和諧氣息,能理解永恒不變之道。人一旦知道了永恒不變之道,就有可能達到明察秋毫的境界。
但是,每個人都夢想著增加自己的生命氣機,認為這樣可以達到長生的目的。然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心願,而役使精氣虧損運行,認為這樣可以變得更強大。
這樣看起來,從嬰兒到成人,似乎是越來越強大了,但是,萬事萬物都是一旦強壯了,就開始衰老了!追求過份的強壯,並不符合大道的和諧,不符合大道的,就會提前導致死亡衰竭。也就是說,失去了自然之道,而強行追求強壯,反而會加速衰竭死亡,不如複回歸於嬰孩一般,世人不在大道中已經是很早的事了!”
這方界麵有個傳說,曾經此一世界中,有那往來於天上人間的筏子,駕馭筏子的人,都是真正勇敢無畏的人。
話說西漢時期,有個叫羅君平的隱士。據傳說,他就知道往來於天上和人間的筏子什麼時候從人間出發,到天上又是什麼時間!
因此羅君平成為兩界調渡人,凡是要到天上去的人,臨出發之前,都要先到羅君平這裡來,登記造冊,領取船票,然後入陣登筏,開啟兩界之旅。
這一天,筏子出發的時間,快要到了!羅君平家的客堂內外,聚滿了將要乘筏上天的人們。
這個時候,一個駕筏之人剛好從羅君平家中走出來,欲先回家一趟,再去筏子上作些個準備。
而奔現赴上天之人中,有一個認知他的鄉鄰,認出了他,趕緊上前,拉住他道:“唉!大勇,許多年未見了!原來你卻在此處呀!?”
二人本為鄉鄰,自然一番客套好說,就聽這人問道:“大勇,聽說上天要經過九曲彎折的天河水,而天界又是那麼高大那麼廣闊,一路上還有不少神怪精靈阻礙前行,筏子在虛空中行駛,有時還會顛倒傾覆過來。你經常駕著筏子,漂浮在這樣的環境中,為什麼你手腳穩健,抖都不抖一下,且一點也不顯露害怕之色呢!?”
被問這人名叫許大勇,乃是一個駕筏人,自有本領在身。
他聞鄉鄰提問,便是回答說道:“唉!說來也是有些意思!我用了許多年時間,來跟君平領主學習駕馭筏子的本領,又用了三年時間親自駕馭筏子,往來於天上人間兩界,得有本領也有了實踐經驗,今時何來懼怕呢!。”
那鄉鄰人又問道:“大勇,僅僅靠本領和實踐,就可以了嗎!?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個駕筏人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