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沉浸於對《道德經》的觀想參詳之中,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以簡練而深邃的語言,闡述了道家哲學中的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之道的思想。
此一章,通過對江海成為百川之王的比喻,引出了聖人領導民眾應遵循的大道原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接納並包容所有的河流。
此種自然現象,被聖人老子用來比喻聖人的領導方式。聖人若想領導民眾,必須言辭謙下,不以高位自居傲慢,若想引導民眾,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眾之後。
此種領導方式,使得聖人雖然位居於民眾之上,但民眾並不會感到負擔沉重。
雖然聖人處於民眾之前,但民眾並不會感到受其所害,而是受到眷顧無憂無慮。因此,天下眾生都樂意推崇聖人,而不會厭倦受束。
在感悟和體會方麵,此一章給修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示真諦。
它讓修者認識到,真正的領引之力,並非來源於強製和權威,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謙遜和無私。
一個真正的修者,應該具備江海般的胸懷,能夠容納百川,以謙下的態度去傾聽、去理解、去包容。
修真之人不會將自己的利益淩駕於生靈民眾之上,而是將生靈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以生靈民眾的福祉為己任。這樣的修真者,方才能贏得來自於生靈民眾的信任與支持,信者自信得其所願,同創美好未來。
此一章,也讓修者深刻領悟到“不爭”之哲理。在當今紅塵世道,競爭與功利主義盛行於世,生靈人眾往往會被名利、地位、權力,金錢美色,壽數命理所驅使。
然而聖人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修者,“不爭”才是最大的爭得。當一個人,不再刻意去爭取什麼的時候,反而會得到更多。
因為當人不爭之時,自就不會引起彆人的嫉妒和敵意,反而會贏得彆人的尊重和信任。這樣的自然更容易獲得成功和幸福。
此一章,聖人還讓修者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告訴修者,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不是來自於外在的成就和地位,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修行之人,應該學會順應自然之道,以無為而治的態度去麵對紅塵世道之生活。修者不應該被外界的乾擾和誘惑所左右,而是應該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去生活。
修行之人應該學會放下過去的執念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專注於當下,珍惜眼前人、眼前事。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聖人老子所敘《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乃是一章充滿智慧和哲理之篇章。它讓生靈人眾對領導之力、競爭、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相信隻要能夠遵循聖人老子的思想,以“無為而治”的態度去麵對紅塵世道生活寫修行,就一定能夠在自己的領域裡,取得更大的成就。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此章之意是“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彙聚容納百川流水,是因為所處地位低下,便是能為百川之王。
若有人想在萬民之上,先得自謙為下者。要為萬民之先,先得自卑為後者。
聖人正是如此這樣,他在上時,民眾沒有重擔所負。他在前時,民眾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普天之下,都熱心擁戴之,而不厭倦。他不爭不競,謙卑虛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話說明熹宗時,京郊處有一魯家莊,據傳,此處乃是木匠祖師爺,公輸班也就是魯班的後人所居之地,莊內各家各戶,都憑著祖傳的木匠手藝生活。
當然,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嘛!自古多少能人異士,家傳深厚,傳承成就一脈能工巧匠,並不稀奇。
可這年臘月來,村子裡卻出了件稀奇古怪事體。
魯家莊村東頭的魯大貴,突然暴病而亡,其子魯天賜悲痛之餘,竟然給其父打造了一副與書本一樣的棺材板,稱為“書棺”就擺在了白家院子裡,久不發喪,便引來村民鄉鄰的圍觀。
要知道,那時候的老百姓,本來就沒什麼娛樂活動,這件事一出,自就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並且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方圓十裡八鄉,甚至傳進了京城,傳入了皇帝耳中。
這一天的上午,魯家莊村子裡的老人們過門來,找魯天賜商量為他爹發喪的事,魯天賜眼含熱淚說道:“天賜多謝各位叔叔大伯,我父親突然離我而去,定不舍得這麼快就走了!發喪之事,還是再晚幾天吧!讓我多陪陪他也好。”
幾個老人聞言,麵麵相覷,皆是說道“村中於這喪事,一般都是五天或七天就當辦完,這都第六天了!如果再不安排好,明天就不能發喪了!耽擱不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