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獲的物資留下三成,剩下的充公。”
“左騎軍,虎賁營速速回援,攻打應城。”
“忠勇軍押解俘虜隨後跟上。”
眾人齊齊抱拳應和,“得令!”
......
應城外南城外。
補充的兩萬新卒,分彆編入了奔雷軍和右騎軍。
加上北山郡送來的投石車,三弓床弩,攻城巨錘,雲梯等攻城器械。
讓吳迪和廖振邦對於拿下應城有了足夠的信心。
今日攻城,兩人將之前圍困應城的兵力,全部調集到了南城。
其目的就是為了逼城中的守軍棄城。
此時奔雷軍的步卒操縱著投石機,將一顆顆巨石投向應城城頭。
隨著巨石落下,應城城垛被砸開一角。
落在城樓上的巨石,瞬間就砸死了兩個守卒。
奔雷軍操控著投石車,在第一時間就摧毀了城頭上的投石機和床弩。
這讓城頭上的守卒完全失去了遠程壓製。
廖振邦麾下的右騎軍,則排列整齊,向著應城的城頭上射出弩弓中的箭矢。
鋪天蓋地的箭矢,如暴雨一般落在城頭之上。
密集的箭雨,讓守城的士卒不是躲在盾牌之下,就是躲在了城垛。
弩弓射程的優勢,在此刻體現得淋漓儘致。
右騎軍位於守軍弓箭的射程之外,完全不懼守軍。
用板車固定起來,又加蓋了擋板的三弓床弩。
已經堪比移動戰車。
在奔雷軍士卒的操控下,兩架弩車緩緩地向著南城的城門前進。
弩車的後麵,是一架巨大的攻城巨錘。
這是工部派來的匠人,在白石渡專門為攻打應城而打造出來的。
這架巨大的攻城巨錘,頂部是類似房頂一般,由圓木打造的斜頂。
在斜頂上麵,還鋪陳了多層防火的氈布。
用以防禦敵人的火攻。
下麵有六對直徑超過三尺的木輪。
士卒在裡麵通過推動橫木,就能夠使得攻城巨錘前進。
中間則是一根用鐵鏈吊起來的巨大圓木。
圓木前端削尖之後,蒙上了鐵皮。
蒙上了鐵皮的尖頭,則用於撞擊破壞城門。
廖振邦見攻城巨錘緩緩前進,他高聲喝道,
“右騎軍,保持攻擊節奏。”
“壓製城頭的守軍,讓他們無法冒頭。”
他與吳迪二人,經過多次的商量和演練。
這才定下了目前以遠程壓製為主,由攻城巨錘攻破城門的策略。
之所以選擇南門攻城,主要原因則在於南門的護城河上麵。
與另外三個城門的吊橋不同,而是一座石橋。
吳迪看著城頭上,還有士卒頂著盾牌向城外射出弓箭。
他冷笑一聲,大聲喝道,“投石車,拋投火油罐,石灰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