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有人要問作者,你把能被應將總統直接指揮的部隊,號稱“馬潤”的四等人放在哪裡了?
怎麼說呢?他們如果沒有海支援的話,哪怕是90年代的兔子也絲毫不懼,畢竟拿最少的錢,乾最苦的活,用最差的裝備不是說說的。
“同誌,你怎麼出來的這麼早啊?”聞處長來到和李寧約好的地點,才發現原本冷清的亭子已經擠滿了人,想來都是在此處等人的吧。
好在李寧那副格外年輕的麵孔,在人群中非常有辨識度,幾乎是掃一眼就能發現的程度。
“開完會就出來唄!可能我年輕,走的比較快吧!〞
李寧半開玩笑的說道,他肯定不能將自己是第24個離開會場的事兒給說出來。
畢竟進場和離場的順序,同時也代表著級彆與重要性的高低,真這樣說了,不等於走在大街上忽然喊一句:“老子是億萬富翁嗎”?
聞處長聽後也沒有起疑心,因為除了這個答案之外,其他的可能性多多少少有些不合理,並且這也不是什麼大事,隨便問一下就過去了。
“同誌,我帶你去個地方,說不定這一次就能讓你的未來前途無量,哪怕是未來的子孫三代都躺在功勞簿上坐吃山空,吃個幾十年都未必能吃完。
所以接下來要怎麼做,我想你作為一個聰明人,應該清楚吧”!聞處長雖然臉上表現的十分嚴肅,可語氣並沒有警告意味。
如若換成其他人,此刻心臟說不準會瞬間收緊,將精神與注意力提升至此生的最高水平。
不過李寧很顯然不是常人,他的表情自始至終都沒有變過。
聞處長見後也不在意,隻是讓自己的警衛員,帶著李寧上了自己的專車,隨後直接向著海軍司令部快速駛去。
在這個過程中,聞處長還多次向李寧詢問填海造島項目中的具體細節,比如說預計的工程量,施工時間,施工難度等等。
光有一個新奇的想法,或許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難得可貴,可想要具體實施起來,其難度依舊不小。
可惜注定要讓聞處長失望了,因為李寧壓根就是臨時起意,他所問的這些問題一個也答不上來。
或許他也不想想,如此大規模的工程,非專業人士誰能計算得出來?甚至說哪怕是土木工程的專家來也不行,因為連最起碼的模擬驗算,都沒有準確且詳細的數據作為支撐。
在發現這一情況後,聞處長的麵色有些不好,在下午開會的幾個小時裡,他也從最開始的激動一點點冷靜下來了。
像這種光有想法,沒有實際數據和完善計劃的項目,自己每年至少能收到十幾個,這還沒有算上那些被副處長和底下的人審核後,判定為不通過的。
要是將它們也都算上,那最終數字肯定會再翻上四五倍不止,畢竟寫報告不費什麼事兒,萬一被上麵某位領導看中了,那不就等於直接起飛了嗎?
時間一長,上級那邊也感到了厭煩,於是便設置了好幾道關卡,將那些無用,純粹是碰運氣的計劃或方案全部給打了回去。
原本聞處長認為是件絕對的好事,不僅能降低自己部門的工作壓力,同時還能增大工作效率。
那些純粹碰運氣的人也能死心,至少不能交一個空想法,相關的數據也得跟上,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件一箭三雕的好事,可現在卻反了過來。
即使有自己的推薦,上級也會選擇走正常程序,畢竟走正規程序出了問題,最後誰也攤不上責任,反之記過挨處分都有可能。
好在他當處長也得有四五年的時間,認識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先去找一下曾經的老領導,說一下此事的大概情況。
看看他老人家是否感興趣,如果有,那接下來的一切就好辦了,填海造島的工程也不是沒乾過,隻是規模比較小,並且靠近大陸罷了。
像什麼數據完全可以找人補上,接著就是開會找專家學者進行研究,確定可行性比較高後,著手研究具體的實施方案。
而現在他們就處於遠行前的第1步:得到上級領導的支持。
軍車開得很快,僅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車輛便已到達海軍大院,因為現在處於大家下班的點上,不少身穿海軍軍裝的乾事和軍官都在往家裡走。
其中校級軍官最多,士官略少,偶爾還能看到一兩位肩扛金星的將軍,李寧和聞處長走在其中,倒也沒有顯得多麼突兀,如果前者能將陸軍軍服換成海軍軍就更好了。
“首長,我們這是拜訪誰呀?”
“我的一位老領導,咱家第1代海軍,現在年紀已經大了,預計今年年底就要退居二線了。
要是不出意外的話,再過五六年我也要回去專職抱孫子了,等會兒不要顯得太過於拘束。
之所以選擇來他這裡,就是因為我這位老艦長,比較喜歡平時打破常規,並且你彆看他的年紀大了,但基本不存在人走茶涼這個說頭。
目前他在海軍內部的話語權,僅次於剛剛到這沒多久的海軍司令員,如果不是年紀太大的話,最終誰會再往前邁一步,可還說不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