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白馬非馬”的道理一樣。
聯合政府被e.c.s.o滲透,不代表聯合政府全部都是e.c.s.o的人,否則那應該叫“接管”或者“替代”,而不是“滲透”。
這批接管人員也是一樣的。
即便這次入侵和e.c.s.o有關、接管人員中也確實有e.c.s.o的人——比如那個“金發女人”——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e.c.s.o的成員。
所以“接管人員和e.c.s.o有關”和“劉曉星和e.c.s.o無關”這兩件事,在邏輯上並不衝突。
但是這樣一來,又引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如果劉曉星和e.c.s.o無關,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這次之前,我和劉曉星隻見過一次,但我能清楚感覺的到,她是以一種“輔助調查”的作用出現的。
而在“輔助調查”中,存在“輔助”和“調查”兩個部分,也就是“輔助誰”和“調查什麼”這兩個問題。
前者的答案肯定在另外六人當中,稍微觀察他們之間的相處模式,就能推測個十之八九,所以重中之重就是“調查什麼”。
我看向寫在紙上的“六號基地”,思索兩分鐘後搖了搖頭。
如果聯合政府認為六號基地有問題,完全可以直接派來調查組,這種以“暫時接管”的名義的暗中調查,說明有人不想“調查”被發現。
而這又引出了兩種可能——劉曉星和e.c.s.o有關、或者無關。
前者意味著劉曉星和她輔助的人,是e.c.s.o的臥底派來的。
但“劉曉星”是高度機密,如果這個臥底有權限調動,那麼以他的職位,依然可以找借口派調查組。
想到這,我又拿出相機看了那張照片——
七個人拍到了五張臉,但除了麵無表情的劉曉星之外,其餘四人都是一副“事不關己”的閒散表情。
能出現這種心態特征,要麼是他們知道實際情況,要麼是他們準備完成任務就回去,所以才對這裡的情況毫不關心。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說明他們的目的不在“調查”——至少這四個人不是。
於是這個情況就很有意思了。
七名接管人員中,至少有四人不是為“調查”而來,另外有至少兩人是為了“暗中調查”而來,但幾乎所有人,都對六號基地的情況漠不關心。
把幾個客觀情況顛來倒去了幾分鐘,我終於理出了那個最後的邏輯——
劉曉星和她輔助的人是來調查的,不過調查的重點不是六號基地,而是和他們一起的接管人員。
我不知道、或者說暫時想不出他們要查什麼,不過既然存在某種對立關係,就說明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部分——可惜我現在已經無法思考了。
之前的“阻斷器”發熱不是錯覺,因為在我做了這一整段的邏輯思考之後,它已經發熱到、幾乎快要將我燙傷的程度了!
“應該找時間讓李智勇加個散熱裝置……不對,應該儘快把大腦的問題解決才是正事……不對不對!發熱……發熱……”
我亂七八糟的琢磨著,隱約感覺抓到了某種關鍵,可細想又好像隻是錯覺。
這短暫的思考讓“阻斷器”變得更熱,無奈我隻能先掐斷思路,又隨手抓起一袋凝膠,敷在後腦進行物理降溫。
等到溫度降下來,已經是五分鐘之後了。
不過好在我放棄二號點位,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現在總共還有22分鐘可以用來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