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吃了嗎?”
溫時寧佯裝苦惱:“沒吃,還生氣呢。”
秦嬤嬤眉一皺,“我去看看。”
片刻,就聽秦嬤嬤的聲音傳來:“怎的?是要我喂你?”
廖神醫:“我吃我吃,這不是在吃了嗎?”
溫時寧捂嘴偷笑。
問世間情為何物,不過是一物降一物。
至於廖老擔心的,她心裡其實有數的。
但被長輩訓叨的感覺還挺好,彼此被需要,才能產生深厚的情感紐帶。
溫時寧不由想到遠在京城的婆母。
她知道,二爺和老夫人是相互惦記著對方的,隻是受禮教和現實的約束,反而忽略了表達。
她其實不太明白,聖賢書為何隻教忠孝仁義,而沒有教如何去表達。
這個問題,她也問過傅問舟。
傅問舟道:“聖賢書雖然沒有直接教如何表達情感,但其所倡導的忠孝仁義,其實已經包含了對情感的尊重和珍視。隻是千人有千貌,有人含蓄克製,有人率直隨性,無論如何,隻要情感是真,總能流露而出。”
溫時寧卻覺得還是直接一些比較好。
你不說彆人怎麼知道?
每個人的認知理解都有偏差,要是誤解了怎麼辦?
好比二爺和老夫人,都覺得是為彼此好,可彼此需要的好是哪一種好,他們真的清楚嗎?
溫時寧思來想去,為了鼓勵傅問舟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內心,自己先給傅晚兒寫了封回信,信裡又甜言蜜語地問候了老夫人。
再把信給傅問舟,讓他再書寫一封,一並送到京城去。
意思是,她已經打了個樣兒,讓傅問舟看著辦。
她的小心思傅問舟自是看得明白,但溝通和表達是雙向的,需要傾聽和理解。
而世俗教條裡,情感流露常被視為軟弱。
他自幼也被教導要堅強克製,有時,確實是表達欠缺。
這一點,他是真的挺佩服也很心疼時寧。
自小被囚困的她,卻從石縫中開出了花。
憑著一股堅韌不屈不撓的精神,打破世俗禮教的約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已經被她影響,也願意做出改變。
隻是每每提筆,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結果,信還沒落成,京城再次來了消息。
傅晏修親筆:母親病重,速回。
廖神醫在京城的幫徒,也通過聽風閣傳信證實,老夫人確實病重,疑似出血性中風。
廖神醫一聽便慌了神,“出血性中風,輕則偏癱,重則致死,此病極其凶險!”
溫時寧在醫書上見過此症,沒等傅問舟反應便決定道:“我們立即啟程回京吧,二爺需要的東西,讓人緊跟其後送來。”
廖神醫很讚同,“我這就去準備。”
秦嬤嬤和香草也慌了神。
“我也去準備。”秦嬤嬤說。
香草也跟著道:“我和晉安去準備馬車,我們這麼多人,得準備三輛馬車才行。”
溫時寧及時叫住她們,“香草有孕在身,這次就不回了。莊子上諸多事務需要打理,嬤嬤也留下,有穆九和彩鈴陪我們就夠了。”
香草立即嚷道:“小姐在哪裡我就在哪裡,我不會和你分開。”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