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87家公司,1908位練習生,從中篩選出了31家公司加8位個人練習生組成了這100位練習生。
競爭之激烈、話題之豐富、台前幕後新聞之多,倒是近些年內娛少有的狀況。
甚至李元青看見劉奕菲也在看《偶像練習生》時開玩笑道。
“我要是晚出生幾年,和他們一起競爭都未必能出頭。”
劉奕菲有些不相信。
“我不認為咱們以前競爭就比新一代要少,大花的撕逼隻是近兩年消停點,以前大夥也鬥得不講情麵。”
李元青解釋道。
“那些撕逼都是上了牌桌後為更多資源大打出手,都算是已經出頭後才需要經曆。
你仔細調查一下這些練習生就知道,他們能上桌除了實力以外,身後公司背景更重要。
我年輕那會兒背景也不深,真參加這類節目,保準第一輪就出局,完全沒得商量。”
各方娛樂資本力量跟商量好一樣,在這一時間點集體“爆發”!
知名的、不知名的各家娛樂公司都躍躍欲試,展示著自己的成果。
其中不乏華藝、英皇等“大戶人家”。
也有一些不太知名但背景強大的如王撕蔥的香蕉娛樂。
還有一些“新勢力”出現,例如名不見經傳的坤音娛樂,但這種公司也不是泛泛之輩,大部分之前已經有運營年輕偶像成功範例。
又或者經紀人長期在業內打拚,攢下了大量人脈資源,未來隻要旗下藝人有一點起飛跡象,後續就能通過資源投喂完成咖位飛升。
在《偶像練習生》中,觀眾看到的是小哥哥們在台上賣力歌唱舞蹈,取得出道機會。
而在台下,卻是娛樂公司之間實力、地位、資源的全方位角逐。
這年代,才華依然管用,但背景的作用正在無限放大。
“像我這種僅憑一腔熱血,獨自打拚的人,成功概率越來越少,有些通道正在慢慢關閉。”
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迫要成為大資本賺錢的工具。
天才在大資本麵前是拗不過的。
能像李元青這樣成為著名導演後就願意投資年輕導演的情況也會漸漸變少。
增量環境下,投資後輩有助於利益最大化。
存量社會裡,有本事多吃一口的人隻會想辦法吃的更多,後來者想要有些餘地隻能仰其鼻息。
劉奕菲歎口氣道。
“若是這樣,那確實難出頭,不投靠大公司連機會都搶不到。”
李元青進入娛樂圈後就沒想過給彆人打工,他身上這份傲氣若是放在這個時代,隻會被公司雪藏。
“那青奕公司有想過培養自己的練習生嗎?”
李元青搖搖頭。
“老馬不在了,公司藝人發展已經徹底停滯了。”
培養練習生這個產業是從日韓傳過來的,體係非常成熟。
各項盈利也很可觀。
真情實感的飯圈女孩追起星來戰鬥力都非常驚人!
據統計,決賽期間,在粉絲應援平台ohat上,《偶像練習生》前20名選手的粉絲集資超過了1300萬,這其中還不包括故意向對家隱藏的未公開集資金額。
而愛奇藝決賽當晚公布的1.8億總票數,還是被壓之後的數字,拿獲得4700餘萬票的第一名坤哥為例,僅僅一個姐姐站,在決賽期間就貢獻了2100多萬的票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