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玩意兒?得誌就猖狂,還流連娼妓,勸都不聽?依咱看,不管他有沒有作弊,就這樣的人,頂多也就是會站在那裡咿咿呀呀兩句酸臭詩句,就算是當官了也會是個庸官貪官壞官,早晚都得去那菜市口走一遭!”
朱元璋很是不滿的冷哼了一聲。
...
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唐伯虎看到天幕提到自己,說自己在後世成為了著名畫家,本來稍微提起了一點信心,十分不甘的吼道:“胡說,我沒有作...”
但是下一刻,他就停了下來,因為他看到了朱元璋的斥責。
瞬間,他整個人再次泄了氣。
沒救了,被本朝太祖如此評價,他就算是現在名揚天下了,也沒崛起的機會了。
...
“說得好啊,朕就不喜歡這些酸臭文人,整天在那裡咬文嚼字的,光會寫詩作畫,與國有什麼作用?”
劉邦讚同道。
...
看到劉邦的評價,唐伯虎更加的沮喪了,好家夥,連漢高祖也看不起自己,這可真是完全沒的出路了。
...
“算了,朕剛剛還打算讓人去找找這個唐伯虎,看看他到底有沒有作弊呢,現在沒必要了。寧王,嗬嗬,那趕緊造反吧,你造反之前,本大將軍絕對不動你,可千萬彆啞火啊!”
朱厚照一臉的笑嗬嗬,完全看不出來丁點的生氣和緊張,反而還十分的興奮。
這下子,唐伯虎看到這一幕,瞬間完全泄氣了!
而在洪武時空的朱元璋則是有些懵逼了,這娃是不是有毛病,哪有特麼的看到彆人造反,自己這個皇帝還很興奮的樣子?
...
“啥情況?這個皇帝是不是有病?怎麼看著好像很希望那寧王造反似的?”
李世民也懵了。
...
【扯遠了,回到李治的話題上來,繼承貞觀,罷兵止戈,停止土木攻城,抑製兼並,編纂律法,推動科舉,打壓關隴集團都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為。
但同樣,他也閉塞了20年的言路,這也是他的缺點。
那麼在軍事上呢?
現在網絡上常說的李治被嚴重低估了,其實主要來源就是這裡,因為大家都比較喜歡關注軍事方麵的事情。
我們按照方位來說,首先是北方。
650年,李治剛上位的時候,李世民派出去的高侃平定了東突厥車鼻可汗,李治設置單於、瀚海二都護。
三十一年後,681年,阿史那伏念自立可汗,東突厥再次叛亂,李治派遣裴行儉出擊,先敗後勝,阿史那伏念投降,被送往京城。
但李治聽信讒言,不聽裴行儉勸告,執意殺了阿史那伏念,導致突厥再次叛亂,建立了後突厥,年年侵擾邊境,直到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才覆滅。
這一點,看上去是李治的黑曆史哦。
在東北方向,李治滅了高句麗,這應該是現在網友最認可的功績,也應該是那句李治被嚴重低估的話的主要來源。
這個之前說過,就不多說了。
同時李治還滅了百濟。
但是在進一步想要滅掉新羅,徹底掌控半島的的時候,遭到了新羅的反抗。
新羅聯合原來百濟和高句麗的一些殘存遺民,四處打遊擊,最終的結果是新羅吞並了百濟的地盤,唐軍退出半島。
按照朝鮮那邊自己記錄的《三國史記》是新羅打敗了唐軍,吞並了原來的百濟地盤。
按照唐朝記錄的曆史,則是在薛仁貴雖然幾次擊敗了新羅軍,但是對方搞遊擊,這裡的叛亂按下去了,那裡的叛亂又起來了。
最後新羅王派人帶了很多財寶入京請罪,張文瓘勸說唐高宗不要在半島消耗兵力了,應該將主要目標對準吐蕃,所以就同意了新羅王稱臣,接手原本百濟的地盤。
在東北方向,也是一得一失。
...
在西北。
657年,李治派遣蘇定方滅亡了西突厥,設置昆陵、蒙池二都護。
但幾年後,吐蕃挑唆龜茲、疏勒兩國叛亂,李治派蘇海政去平叛,並派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帶突厥兵協助。
結果阿史那步真汙蔑阿史那彌射造反,蘇海政矯詔誘殺阿史那彌射,導致突厥十姓和唐軍離心離德。
然後在疏勒附近,唐軍和吐蕃軍相遇,蘇海政不敢應戰,賄賂吐蕃軍之後,雙方講和,唐朝失去安西四鎮。
其中突厥十姓首領之一的阿史那都支見這樣,就歸附了吐蕃,攻陷了庭州。
李治感覺地盤太大,管理成本大,就放棄了安西四鎮。
不過在679年,李治又派遣裴行儉收複了安西四鎮。
...
在青藏高原,
唐軍和吐蕃那真是從建立開始一直打,一直打到了唐朝滅亡,吐蕃也徹底衰落了。
在李治時期,最大的失誤應該就是670年,大非川之戰了。
吐蕃侵占了吐穀渾,薛仁貴被豬隊友郭待封坑慘了,導致大敗,使得吐蕃進一步加深了對吐穀渾的控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來,李治又派薑恪去征討,但薑恪半路就病死了,唐軍退回。
678年,吐蕃拉著西突厥首領入侵安西,唐朝宰相,名將劉仁軌故意坑李治,導致兵敗青海湖,丟失日月山。】
...
“什麼?劉仁軌故意坑朕?該死!”
唐高宗李治大怒,下麵,劉仁軌被嚇得臉色慘白,趕忙跪在了地上。
...
“啥玩意?故意坑自家,就這還叫名將?什麼狗屁名將?”魏武帝曹操也是一臉的問號。
...
【劉仁軌為啥故意坑李治呢?
原來是因為吐蕃入侵,李治派劉仁軌去前方坐鎮,準備對突厥作戰。
劉仁軌在此前就和中書令李敬玄有矛盾,他的建言經常被李敬玄反對。
這一次,又是這樣,於是劉仁軌氣炸了!
特麼的,就知道嗶嗶,你行你上啊?
於是,仇恨讓劉仁軌喪失了理智,他告訴李治,這次打敗吐蕃,非李敬玄不可。
可是,李敬玄就是一個文官,一直在朝堂上混的,根本沒有任何作戰經驗。
但李治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還真就信了。
李敬玄也知道自己沒經驗,極力推脫,李治就說:“要是劉仁軌覺得朕行,朕肯定會去,你不要再推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