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抓,就這種跪族,人人得而誅之!這樣的垃圾,留著他們吃乾飯嗎?”
漢武帝非常不滿的說道。
...
“就該誅九族才對,跟這樣的人,講什麼法律,道理,直接殺一儆百了事!”
朱元璋憤怒的一拍桌子。
...
“可惡的混賬東西,對這些跪族什麼的,講法律乾什麼?還敢說出愛國賊這樣的詞語,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就該誅九族,淩遲處死!”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看得爆炸了。
...
“他娘的,氣死朕了,等朕將那些什麼倭寇,歐羅巴的什麼全滅了,未來就沒這麼多扯淡玩意了!”
明成祖朱棣氣得差點想要掀桌子了。
...
一時間,各大時空的朝廷,無數人都是義憤填膺。
...
“都他娘的怪建奴,要不是建奴害了我華夏,看看那些紅毛,哪個敢對我華夏這樣?哪個來了不是畢恭畢敬!”
明武宗朱厚照道。
...
隨著朱厚照的話語上了天幕,清朝的各大皇帝們又開始了習慣性的挨罵。
...
【扯遠了,回到劉文泰治死兩個皇帝的問題上來,
咱們說到按照陰謀論的套路,明憲宗和“文官集團”爭權還說得過去,但是明孝宗沒這麼乾。
事實上,明孝宗和所謂的“文官集團”關係是很不錯的。
所謂的繞過內閣和吏部任命官吏,隻不過是一些技術官,而不是執政官,和“文官集團”的利益並沒有什麼衝突。
其次,所謂“文官集團”對明孝宗的評價很高,對於他的去世,他們是十分傷心的。
至於所謂的打壓言官,那隻是個案,是因為那言官確實編造了事實,拿不出證據,所以被懲罰了,但最後也因為求情而減輕處罰了。
當然,陰謀論患者最喜歡的就是以偏概全。
至於最誇張的陰謀論,則是說文官集團要提前搞死明孝宗,好讓年輕的朱厚照提前上位,畢竟明孝宗就朱厚照這一個兒子,這樣好方便文官集團趁此機會,繼續擴大權力。
這就是扯淡了,既然都提前安排了,咋還在正德初年,又讓宦官給壓製下去了呢?文官集團就這水平嗎?
這水平咋搞出那麼多驚天陰謀的?還讓後來的皇帝,清朝的皇帝,後來的各種官員,或者說史學家都沒有察覺。
直到這幾年,才被一群營銷號給察覺了?】
...
“這些搞陰謀論的人,真是煩死了!”萬曆帝很是惱火的說道。
於慎行看到萬曆抱怨,嚇得雙腿是再次一軟。
...
【那麼,劉文泰治死兩個皇帝這件事,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目前,真的有去研究的學者,大概分成了兩派。
當兩派呢,基本都沒人認為是什麼陰謀陷害皇帝的。
第一派認為劉文泰確實是一個庸醫,確實耽誤了兩個皇帝的病情的治療。
但這種結果,並非劉文泰一人的問題,而是明朝的醫療製度的漏洞,以及政治乾預所導致的結果。
這一派認為,雖然朱元璋早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皇家醫療製度,並且在早期確實是嚴格按照製度執行的。
當然,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朱雄英,馬皇後,朱標,朱高熾等等什麼的,都病死了呢?
這很正常,因為醫療製度和醫療水平不是一回事,以古代的醫療水平,確實有很多病他沒辦法呀,治不了啊。
就像清朝,沒人說皇帝經常被什麼集團什麼集團的搞死了吧,但是清朝的皇子皇女,那夭折的還不是有很多。
這一派的學者呢,認為劉文泰從一個文官跑去當了太醫,並且在治療明憲宗時,沒有詳細分析,會診,討論,就直接下結論開補藥。
以及後來治療明憲宗時期,更是由太監張瑜直接繞過製度,找劉文泰口述病情就開藥,更是醫療製度失靈的重大表現。
至於劉文泰到底醫術怎麼樣,這些學者認為,應該不怎麼樣。
理由之一是因為,劉文泰在弘治後期,主持編纂了《本草品彙精要》。
雖然這本書是明代官方出品的唯一一部藥學巨著,也是華夏古代最大的彩色圖畫本草,
雖然其中某些地方看起來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詳細,更精美,
雖然有西方學者盛讚兩本書都是明代最偉大的醫藥學書籍,而《本草品彙精要》之所以不出名,隻是因為它沒有公開出版,沒有傳播開來,因此比之《本草綱目》的名氣小了很多。
但是,其中有的錯誤很扯淡,比如把重要人物的名字搞錯了,把宋徽宗的年號搞到宋仁宗頭上了,
還有就是為了硬套《皇極經世書》,強行將裡麵的內容,不考慮實際的全都分成四類,來個四四十六。
另外,就是該書本來是為了綜合此前曆代本草,進行統一編纂,修改過去藥學典籍的錯誤等等,但其中有的藥材,自己就搞錯了,還有就是增加的藥材種類比較少,隻有48種。本草綱目則是增加了374種,而李時珍是主要一個人搞的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有學者認為,不應該過度高估《本草品彙精要》。
同時,還有可能是太監和醫官利益相連,張瑜和劉文泰想要借修醫書提升名望,所以,主持者也不一定有多高的醫術。
再加上其他的關於劉文泰打的事情,因此可以認為,他應該是懂醫術,但可能並不高。】
...
“不會吧,能主持編撰這麼大一本書,醫術不高能行嗎?那明孝宗是腦子有問題嗎?治死了他的父皇,他還讓他編撰本草,看來還得再看看另一派的說法。”
劉邦笑嗬嗬的說道。
...
【至於劉文泰為啥能夠逃脫懲罰,則確實是因為政治原因,但不是什麼文官集團謀害皇帝。
而是因為劉文泰是傳奉官出身,而傳奉官一般都和宦官勢力走得近。
在明憲宗駕崩之後,劉文泰遭到彈劾,其實也是文官對宦官勢力及傳奉官製度的攻擊,因此被宦官勢力給保了下來。
當然還有明孝宗比較仁慈,不願意為沒有證據的事情大開殺戒的原因。
最終的結果就是隻是貶職!
當然最重要的傳奉官製度也因此被廢了。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直接顯示劉文泰有故意或者有重大失誤的證據。
至於第二次能逃脫死刑改為流放,則是因為前麵說的,他會鑽營,和部分文官的關係也不錯,因此最終被內閣的李東陽和謝遷以證據不足,免了死刑。
至於那種什麼非黑即白的,文官就必須是文官集團,宦官集團就必須是文官集團死對頭的二元說法,笑笑也就得了。
當然,在明孝宗時期,也確實是有山頭之類的,這個是任何時候都難以避免的,但這和那些扯淡的“文官集團大一統,整天就想著乾皇帝”說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後來的鄉黨整天跟東林黨死鬥,最後鬥不過東林黨了,才投靠了閹黨。
在明孝宗時期,文官裡麵,大概可以分為內閣山頭和六部山頭,隻不過這時候的鬥爭,還沒有明朝後來那樣的激烈。
因此,這一派學者的看法就是,劉文泰事件,是醫療製度漏洞和政治鬥爭借題發揮所造成的結果。】
...
“他娘的,又是黨爭!混賬東西,一個二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