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朝會,高笙書心中忽然想到了一事,說:
“各位卿家,如今四海承平,九州晏然,朕想起那十餘萬將士跟隨朕披堅執銳數載,征戰柔然,討伐逆賊,浴血疆場,可謂勞苦功高。而今烽煙既熄,黎民百姓心中思安,田園荒蕪等待開墾,父母妻兒終日盼壯士回歸。
“故此,朕決意讓諸軍將士解甲卸胄,並賜田畝山林,歸鄉耕讀農桑,安居閭裡,教化子孫,將金戈鐵馬之勇,化為齊家興業之力。各位卿家以為如何?”
高笙書此言一出,葛雄飛等一班文臣連連點頭稱善,他們也都是認為要體恤民力,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高笙書見無人反對,便準備讓秦午術下詔的時候,韓親王魏笙武突然出列說話了。
高笙書登基之後,冊封了一批官員,魏笙武雖不是皇室貴胄,但仍被冊封為韓親王,澄歡等一幫高家皇族的人,心中雖有異議,但念韓國公父子捐軀沙場,曾經的韓國公三子如今成了新君,所以,他們都把不滿忍在了肚子裡。
而胡翰初、顧全方、王牧天等一幫旅指揮使,則被冊封為各地的郡守,在署理地方政務之時,仍然繼續領兵。另外,王文涵也接替下獄的劉宇涵,擔任了戶部尚書一職。
魏笙武道:
“陛下,臣以為讓將士們解甲歸田,體現了陛下對將士們的仁愛之心,臣一定會把陛下的關愛轉達給軍中的將士們。不過,恕臣直言,眼下如果急於裁撤軍旅,還為時過早。”
“韓親王此話怎講,不妨對朕直說。”
“陛下也曾知曉,那後楚國一直對咱們大梁國虎視眈眈,我軍與蠻夷交戰廝殺之時,他們幾次給蠻夷運送糧食,並贈送甲胄,他們分明就是希望我軍與蠻夷拚個兩敗俱傷,然後乘虛而入。
“陛下在定州起兵討逆之後,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崖城,威脅京師,可後楚國的石進廣竟然派兵對我軍進行突襲,以致我軍兩萬多將士當場捐軀。石進廣還企圖將我軍一舉殲滅,幸虧我軍將士神勇,還有我軍顧全方、王牧天等將軍率部突襲,終致石進廣铩羽而歸,逃回了江南。
“臣以為,我軍眼下兵強馬壯,將帥一心,糧草充足,陛下更是千年不遇的明君,陛下理應將我朝的皇恩浩蕩撒播給江南的百姓子民。故此,臣鬥膽請命,願領兵五萬,渡江直撲石頭城,將我軍的旌旗插遍江南,實現陛下一統江山的夙願。”
啥啥啥,你怎麼知道咱要一統江山,嗯,咱想起來了,上回咱讓你陪咱多喝了幾杯,咱曾說過自己什麼時候要結束南北劃江而治的現狀。不過,咱心裡還是想著能一統江山是不錯的,咱要把自己前世一些先進文明的治國理念灌輸下去,讓全天下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也不枉咱曾來大梁國時代走了一遭。
高笙書想到此處,便問:
“韓親王提出暫緩裁撤軍旅,而是要趁勢進軍江南,一舉統一中華版圖,各位愛卿以為如何?”
眾臣一時麵麵相覷,雖然許多臣子也是認為一統江山是件大好事,但是,畢竟後楚國如果依仗長江天險強勢抗衡,大梁國一時也難以攻克,如果陷入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對作為進攻方的大梁國十分不利。所以,臣子們隻是悄悄交頭接耳,並不言語。
這時,新任戶部尚書王文涵緩步走到高笙書跟前,說:
“陛下,臣以為韓親王所言極是。昔日《春秋》有雲:‘大一統者,天下之常經’,今陛下初登帝位,廣施仁政,朝廷氣象為之一新,天下百姓臣民無不歡騰,唯江南一隅尚處割據,恰似明珠蒙塵。而今江南後楚國皇帝荒淫無道,百姓困於苛政久矣,陛下若舉兵南下,則救江南千萬百姓於水火,複華夏衣冠之正統,如此功德,當與堯舜同輝。臣願附議韓親王。”
“文涵,你話雖不錯,但長江天險,你等有無考慮呢?”
魏笙武趕緊說:
“陛下,長江雖稱天險,但昔日晉武帝司馬炎水陸並進,直取建康城,攻破吳軍橫斷江路之鐵鎖鐵錐,船行無阻,不日便攻破建康城,實現了大統。如今,我朝鐵騎威武,戰船千艘,更兼漕運暢通,糧草豐足,天時地利人和俱備,正是陛下一統中華大好河山之機,望陛下三思。”
王文涵也說:
“陛下,臣接任戶部以來,協同大理寺和司隸台共同向劉宇涵追贓,目前已追回白銀四百三十餘萬兩,這筆銀兩至少可供我軍與後楚國軍費支出一年多時間。加上每年已經正常安排給兵部的軍費,現在若與後楚國開戰,軍費應當毫無困難。臣還望陛下趁此良機,一統中華大好河山,青史留名。”
啊哈,想不到從劉宇涵身上追回的贓款,能讓將士們與後楚國打上一年多的戰,都說一千多年以後的和珅跌倒,乾隆吃飽,現在咱也真是好運氣,剛一登基,就從劉宇涵身上撈了這麼多的銀子,咱真是開門大吉,大大有喜啊。不過,這劉宇涵這銀子怎麼撈的,咱也要讓他好好說出來,交給司隸台和禦史大夫,讓朝中的官員好好引以為戒才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朕想不到劉宇涵真的撈了這麼多的銀子,還在朕麵前大言不慚,說自己如何清廉,以至於朕差點被蒙蔽,有時真是知人知麵不知心啊。司隸台吳大人,你對劉宇涵須好好審問,讓他把撈銀子的每個細節都要講的清楚明白,也好讓我朝官吏將他作為前車之鑒,引以為戒。”
吳鬆鶴聽得高笙書叫了他,趕緊出列,說:
“陛下,臣有一事剛好想要奏明陛下,那劉宇涵進了司隸台詔獄之後,知道自己罪孽深重,昨夜已在獄中撞牆而亡,臣已將幾名當班獄卒拿下,嚴查他們失職瀆職的罪責。”
啊,劉宇涵怎麼突然死了,這是巧合嗎,難道還是他的身上還有什麼秘密?看來這個吳鬆鶴也不是什麼好鳥,上回金誠當鋪的吳道義和汪苟仁就是無緣無故地死在了司隸台的詔獄,後來也不了了之,這裡就有很大的蹊蹺。
這回,咱要對劉宇涵的死一查到底嗎?咱覺得暫時還不行,他們肯定已經做了天衣無縫的布置,咱即使現在貴為天子,可能也無法找到其中的蛛絲馬跡,咱反倒會自討沒趣,先把此事放在一邊吧。
“嗬嗬,劉宇涵居然已經畏罪自殺,這也真是便宜這種死有餘辜的蠹蟲了。嗯,咱們還是繼續商議征討後楚國的事吧,既然韓親王和王文涵都說揮師南下很有把握,那此事就這麼定了。將士們暫緩解甲歸田,韓親王立刻點兵十萬,工部張大人立刻征集打造戰船,戶部王文涵速速調撥軍餉,程道刊和曹文君負責征集糧草,兩個月後,朕要禦駕親征後楚國。”
喜歡笙書傳請大家收藏:()笙書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