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進廣風塵仆仆到了石頭城,也不敢回府稍事休息,就匆匆忙忙來到宮中,覲見了武帝。
武帝也不管石進廣一臉倦色,說:
“太師,真是被你不幸而言中了,太師請看,這是那高笙書那邊剛來的的國書,朕也不知道如何回複才好,才匆匆召太師歸來商議。”
說罷,武帝從案上拿起一份文書,遞給了石進廣。石進廣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麵寫著:
“後楚國武帝陛下:朕膺天命,承繼大統,誌在一統華夏,解民生於倒懸。你朝竊據江南多年,恃江河之險,欲效孫武劃江自固,然天道有常,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朕今興仁義之師,非欲窮兵黷武,實乃不忍生民困頓。爾若能解璽出降,朕必弘天地之量,可賜王後之封,食邑萬戶,仍享天子儀仗,尊容不替,宗廟血食不絕,子孫世襲罔替。更可入朝參讚機務,共襄太平。倘若爾等執迷不悟,朕必率鐵軍,攻破你朝皇宮,彼時宗廟為墟,宗室不保,悔之何極?
“天道昭昭,順逆有判。速擇良圖,毋遺後悔!瑞安元年三月初三日。”
石進廣沉思良久,問道:
“陛下,那大梁國使者何在?”
“朕將他們安置在驛館,還吩咐下人好生招待。”
“陛下英明,兩國交兵,善待來使,顯示了陛下的恢宏氣度,待老夫去驛館見見他們,說不定還會探出一些底細來。”
“那有勞太師了,不過,朕必須要和太師說明白,無論大梁國如何大軍壓境,朕決不投降。太師可知我國為何自稱為後楚嗎?”
“昔日西楚霸王出自咱們江東,咱們立國之後,太祖立國號為楚,表示以西楚霸王為楷模,不畏武力和強權,故自稱後楚。”
“正是,不管此次大梁國如何來勢洶洶,朕定會以西楚霸王為標杆,他是寧死不肯過江東,朕是寧死不會做亡國奴,麵對敵虜入侵,朕唯有決一死戰,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石進廣見武帝說的有些悲壯,心中也是頗為悲涼,他長吸一口氣,打起精神,說:
“陛下寬心,我軍據長江天險,雄兵十萬,虎視眈眈,但叫老夫還有一口氣在,絕不讓敵虜踏上咱們後楚國的土地。”
石進廣來到館驛,見到了大梁國的來使,一看卻是老熟人,他們是大梁國的英親王澄陽和大梁國的戶部尚書王文涵。石進廣也不同他們多寒暄,而是略帶戲謔地問道:
“兩位使節閣下,上回也是你們兩位手捧國書,央請我家聖上出兵剿滅高笙書,怎麼今日你們卻又手捧高笙書的信函,來威逼我國,你們大梁國的臣子還真是有些反複無常啊。”
澄陽聽出石進廣的話語中帶有譏笑之意,可是,他一時想不好如何反駁,隻好訕笑無語。王文涵卻是“嗬嗬”一笑,說:
“太師見笑,太師之意無非說我等見風使舵,毫無底線,可是,下官則是以為我等此舉乃是順應大勢。古語有雲‘識時務者為俊傑’,其義就是讓人理性從事,在滾滾浪潮中辨明方向。而今,我國新君即位,廣施仁政,雖隻有短短數月,但天下臣民已是歡呼雀躍,莫不頂禮膜拜。
“但是,我家聖上心中掛念江南百姓,他希望普天之下都能沐浴在他的浩蕩皇恩之下,故此讓我們出使貴國,讓貴國陛下以天下蒼生為念,放棄君主之位,成就我家聖上一統華夏之夙願。
“我家聖上仁慈寬厚,承諾貴國陛下退位後仍享天子儀仗,子孫世襲罔替等等。還望太師能勸說你家陛下權衡利弊,順應大勢,方是上善之舉,否則,大軍所至,玉石俱焚,那就是太不識時務了。”
石進廣聽了不禁冷笑,說:
“王大人,你真是好生強詞奪理,你家陛下欲要入侵我國,還說他自己要把仁政惠及我國黎民百姓,此等大言不慚之語,還虧你能說得如此冠冕堂皇。
“你可知道,你朝的太宗帝曾和我朝文帝折箭為誓,雙方為世代友好之國。如今,你家陛下如此窮兵黷武,撕毀盟約,欲舉兵入侵我國,此等侵略行徑與禽獸何異?
“不過,我國臣民百姓向來不畏強權,朝野上下絕不會束手待斃。你們回去告訴高笙書,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既要來送死,也怨不得老夫對他不客氣,兩軍在長江上分個高低再說吧。”
王文涵也不管石進廣心中惱怒,繼續問道:
“太師,這是你家陛下的意思嗎?”
“怎麼,你們既然可以代表你們的主子來,那老夫難道就不能代表我家聖上嗎?告訴你們,但叫老夫還有一口氣在,老夫絕不會讓你們大梁國的一兵一卒過了長江。另外,老夫也要正告你們兩位,疆場之上,刀槍無眼,你們也要好自為之。”
石進廣離開驛館之後,憤憤回府。剛到府中,卻見石芯兒正坐在堂上等著他回來。他不禁一驚,說:
“芯兒,時辰已晚,你為何還不歇息?”
石芯兒見他父親臉色,心中頓已明白,問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爹爹,是不是那大梁國的使者無禮,惹爹爹生氣了?”
“哎,芯兒,眼下也不是什麼有禮無禮,老夫豈是心胸狹隘之人,隻是如今那大梁國的高笙書野心勃勃,一心就要吞並我國,眼看戰事不可避免,老夫擔心百姓生靈塗炭,這大好的河山很快就會人間地獄,老夫心中真是憂憤啊。”
石芯兒想起了當初與高笙書相識的場景,說:
“爹爹,女兒以為他隻是一介書生,滿腹聖賢書,想當初,他在江南之時,爹爹對他大加籠絡,想將他招攬至我朝,為我朝所用,想不到他如今卻要來吞並我朝,女兒真是看錯了人。”
“不,老夫和你都沒看錯人,此人乃不可世出之人才,必定不甘心久居人下,如果老夫能明白這一點,當初就不會放他回江北了。”
石芯兒猶豫許久,說:
“爹爹,高笙書在江南之時,女兒曾幾次救他,如今他興兵吞並我朝,乃忘恩負義。女兒相隨大梁國使臣到他們的京城,當麵質問他,並讓他打消了這條心,如何?”
石進廣大驚,說:
“芯兒,萬萬不可,老夫隻有你這麼一個女兒,你若見到高笙書,對他一番斥責,萬一他惱羞成怒,這該如何是好?”
石芯兒冷笑一聲,說:
“爹爹,女兒大不了一死,如果高笙書如此對待他的救命恩人,女兒也有法子與他同歸於儘。爹爹,你不要擔心女兒,能為皇帝哥哥獻身,也是女兒的榮幸……”
喜歡笙書傳請大家收藏:()笙書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