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守候了一夜。】
【臉上的表情從欣喜,到失落。】
【看到大軍如此模樣,他大概猜到了戰果。】
——“丞相:讓我去一次長安吧,從來就沒去過啊。”
——“把我的意呆利炮推出來給丞相。”
——“都把司馬懿磨練聰明了。”
【魏延在軍中抱怨道:“這仗打得如此狼狽,真讓人憋屈啊。”】
【“唉!”】
【魏延、王平、馬岱、張嶷、吳懿等將領,灰頭土臉地下馬,來到諸葛亮麵前跪拜請罪。】
【諸葛亮忙將眾將扶起:“你等辛苦,快快起身,回營歇息吧。”】
【見眾將怏怏不樂,諸葛亮搖著頭自責道:“我之失算,愧對眾位將士。”】
——“初代創業團夥都走了,蜀國後期的戰力越來越低。”
——“丞相好像是第一次遇到全敗的大仗,大家都接受不了。”
【諸葛亮回到帳中,清點人馬損失後,吹滅燭火。】
【熬夜一晚,心氣不足,一口氣竟未將燭火吹滅,他抬手擋住,再吹了一次,燭火才熄滅。】
【諸葛亮扶著額頭:“渭橋之敗,折損我一萬多人。”】
【“六出祁山,首戰不利,咳咳……預兆不祥啊。”】
【費禕安慰道:“丞相不必焦慮,勝敗乃兵家常事。”】
——“不算啥,劉備夷陵一送就是六十三萬。”
——“司馬懿:我每次都首戰失利咋沒預兆不祥???最後還不是把諸葛亮打退了??”
——“蘇辰寫得好細節啊,丞相虛弱到燈都要吹兩遍才吹滅了。”
——“丞相要保重好身體,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諸葛亮捏著鼻頭:“司馬懿老謀深算,處處設防。”】
【“如想勝他,的確不易。”】
【“看來,僅靠我軍,其事難成。”】
【費禕問道:“丞相之意是?”】
——“快去西涼找馬騰佛祖。”
【諸葛亮道:“我已修書一封。”】
【“你可前往東吳,呈與孫權。”】
【“務必請他念在同盟之義,出兵夾擊。”】
【“吳兵一到,司馬懿定然首尾不能兼顧。”】
——“孫權還苟著呢?”
——“丞相在這邊累得蠟燭都吹不滅了,孫權年紀輕輕,就開始養老,服了。”
——“諸葛亮有危機意識,有大局觀,知道拖下去必然被魏國所滅,可是孫權他不懂啊。”
——“搞得伐魏隻是蜀國的事情一樣,孫權完全躺平。”
——“要是荊州在蜀國手裡,丞相打起來就很容易了。”
——“我現在都搞不懂,孫權偷襲荊州是想乾啥,拿了荊州你又不北上,太辣雞了。”
【嘉禾三年,公元二三四年夏。】
【蜀長史受諸葛亮之命,奉書前往東吳。】
【吳主孫權念往日與蜀同盟之義,命東吳大將陸遜伐魏。】
【於是吳蜀兩國,對魏國形成了夾擊之勢。】
——“為啥不是掎角之勢??”
——“雞腳芝士:今天換菜單了嗎。”
——“孫權還是很給亮亮麵子啊。”
——“隻要孫權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東吳終於講義氣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