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信微微一笑,從容不迫地回答道:“水利乃國家之根本,不可輕忽。”
“在沂州時,我曾見過當地百姓因河水泛濫而受苦,因此深知治水之重要性。”
“治水之道,在於順應自然,因勢利導。”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地勢高低,修建堤壩,開鑿渠道,將洪水引入低窪之處,既能減少災害,又能灌溉農田。”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稱是。
另一位官員又迫不及待地問道:“那農利方麵,你又有何見解啊?”
楊信略一思索,便侃侃而談:“農為天下之本,農利則國利。”
“要提高農業產量,除了興修水利外,還需注重農具改進,耕作技術革新以及種子選育等方麵。”
“在沂州時,我曾見過一種新型犁具,聽說就是你們工部創製的,其耕作效率遠超傳統犁具。”
“若能將此種犁具推廣至全國,定能大幅提高農業產量。”
工部侍郎站在一旁,聽著楊信的回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走上前來,拍了拍楊信的肩膀,誇讚道:“楊信,你果然名不虛傳!”
“太子殿下沒有看錯人。”
“不過有一點你說錯了,那些犁具,雖是來源於我們工部,但實際上,是太子殿下給的靈感!”
楊信聞言,十分詫異。
太子殿下還懂這個?
正值此刻。
大太監宏亮的聲音劃破了宮廷的靜謐:“陛下、太子駕到!”
霎時間,工部的官員們紛紛整理衣冠,快步迎上前去,畢恭畢敬地行禮參拜!
獨孤懷恩也從繁忙中抽身,急匆匆地趕來,向陛下和太子殿下深深一禮。
李承乾環視一周,最後將目光落在了獨孤懷恩的身上,緩緩開口問道:“楊信在工部表現如何啊?”
他的語氣雖輕,卻帶著不容忽視的威嚴。
獨孤懷恩心中早有準備,楊信畢竟是太子殿下引薦的俊才,自然不敢怠慢。
他微微一笑,恭敬地回答道:“楊信此人,才華橫溢,實乃我工部之幸。”
“自從他加入以來,便一直在暗中派人觀察其表現,果真是名不虛傳。”
他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楊信能撰寫出《沂州山誌》,其學識與見識可見一斑。”
“在我工部,正需要這樣的人才來勘測地勢,記錄風物。”
說著,他轉頭看向站在一旁的楊信,隻見楊信被誇得有些不好意思,臉上微微泛紅。
獨孤懷恩見狀,心中更是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