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人】即選錯,為什麼可以必得一雙白鞋?]
[等等!]
陳然猛然抬頭,看向三位一模一樣的校長。
[他們中有【人】……]
[為什麼【人】沒死?]
[除非……]
[他們不知道誰是【人】!]
[而,我問完三個問題,他們還是沒有自相殘殺!]
[說明,在我問完問題後,他們還不知道誰是【人】!]
[三位不知道誰是【人】,但我是來叫校長的,而且我的身份已經確認無誤,不是人,那麼我的選擇一定是校長!]
[這個校長,可以是半機器人,也可以是機器人!]
[總之是選擇校長!]
[而不是選擇人。]
[假設,我選半機器人,那麼二樓隻剩兩人,機器人就會知道對麵那個是【人】,它會出手殺死對麵那個【人】!]
[同理,我選機器人,半機器人也會知道剩下那個是【人】。]
[如果,我選【人】,機器人和半機器人就會自相殘殺。]
[三種選擇,在理想情況下,我都可以獲得雙白鞋。]
[為什麼是理想情況下?]
[隻因……]
[我撿鞋,與我現在的身份不符,機器人會殺我!]
[這裡可能會有疑惑,我撿鞋機器人殺我,與規則三中,無論選擇誰,都不會必死,相悖。]
[這裡要搞清楚,規則三中的選擇,是三個校長選誰,而不是故意作死去撿鞋。]
[機器人會殺我,那麼半機器人會不會殺我?]
[從邏輯來上說,數學老師泄題,證明她有人類情感,她應該是半人半機器人。]
[這點,可以從醫務室,兩位醫生的問題得到證明。]
[第二位醫生問我:你哪裡不舒服。舒服是感覺,而在劇情中我隻能選擇他,選擇第一個醫務室必死,因此在規則怪談中我的設定是:有感覺的半機器人。]
[反觀,第一間醫務室,詢問的是哪裡有問題,說明機器人是沒有感覺的。]
[結論:數學老師泄題,說明她有了感覺,是半機器人。]
[數學老師是半機器人,她寧願違背規則,也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們泄題,因此我不清楚,半機器人校長會不會違背規則,讓我去撿地上的白鞋。]
[【人】又不是校長,想要選對,就不可能選【人】。]
[那麼,我要滿足兩個條件,才能必得白鞋。]
[一:不能選【人】。]
[二:機器人得死。]
[因此最終答案是……]
陳然來到機器人,也就是喝茶的校長跟前:“校長,主任有事找你!”
他選機器人!
從推理來看,選機器人或半機器人,都是正確選擇。
其次,想要機器人死,就得讓機器人無法判斷……
誰是【人】!
無法判斷就不會動手。
最後,陳然在賭,賭半機器人會違背規則對機器人動手。
這裡的賭,沒有風險。
畢竟,選機器人也是對,也不會中斷劇情,還沒有必死的後續劇情,無非會導致不同的劇情走向而已,這點陳然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