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灑在廣袤的稻田上,村民們正彎腰忙碌,雙手在木托盤中熟練地卷著秧苗,動作如歲月般沉穩。
李有福站在田埂邊,望著這一幕,心中卻泛起彆樣的漣漪。
他忽然想起,在後世網絡上看到的那些不用電不用油的簡易插秧機,若是能在這時代造出一款,豈不是能讓村民們告彆繁重的勞作?
這個念頭一起,便如星火燎原,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他二話不說,轉身跳上三輪車,引擎轟鳴,向著位於上河村的老房子疾馳而去。
到家後,他將三輪車穩穩鎖在門外,掏出鑰匙打開門,閃身進屋,隨後迅速反鎖房門,動作一氣嗬成,仿佛在守護著一個天大的秘密。
一進入房間,李有福深吸一口氣,念頭一轉,整個人瞬間消失在原地,進入了的空間之中。
前世的記憶如潮水般湧來,他仔細篩選著曾見過的各種簡易插秧機。
那些依靠機械動力帶動的插秧機,太過複雜,在這時代難以實現,他果斷將其排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最終選定了兩款最具優勢的小型插秧機,這兩款不僅結構相對簡單,還具備可擴大規模生產的潛力。
第一款插秧機的設計原理跟水車一樣,李有福打算用輕薄的鬆木板製作放置秧苗的滑板。
插秧機的兩側,各安裝一個大大的輪子,使用時,隻需一人在前輕鬆拉動,隨著輪子的滾動,其產生的動力便能帶動插秧機一上一下,自動完成插秧動作。
在空間裡,材料和工具應有儘有,李有福很快便打造出一個全木料的模型。
有了模型,試驗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隻見李有福心念一動,眼前的空地瞬間發生變化,土地翻轉,轉眼間便形成了一塊規整的稻田模樣。
緊接著,河水像是受到召喚,衝上半空,隨後傾瀉而下,將這塊一畝大小的稻田灌得滿滿當當。
秧苗的問題也難不倒他,他運用自己的神奇力量,催生了足夠種植一畝地的秧苗。
李有福將秧苗整齊地放在插秧機的托板上,自己站在岸上,憑借強大的意念拖動插秧機,讓它緩緩在水田中前行。
隨著輪子的轉動,四排插秧的木齒有節奏地上下起伏,精準地將擋板上的秧苗插入泥中。
輪子每轉動一格,秧苗就穩穩地插下一次,速度快得驚人,而且整個過程中,人都無需彎腰,輕鬆又省力。
李有福全神貫注,一邊模擬著人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拉動插秧機,一邊仔細觀察著插秧的情況,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隨時準備對插秧機進行調整。
試驗完第一款,李有福馬不停蹄地開始製作第二款簡易插秧機。
這一款同樣是將秧苗放置在木板上,操作方式卻有所不同,需要一人左手拉著插秧機向前走,右手則不斷拉動插秧的木齒,一上一下地完成插秧動作。
經過一番測試,李有福發現,第二款插秧機雖然操作起來更耗費體力,但速度上卻略勝一籌。
若是操作的人手腳麻利,二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就能插完一畝地,而第一款則需要三十幾分鐘。
兩款插秧機各有千秋,李有福心中暗自思量。
第一款省力,對使用者的操作要求不高,無論誰上手,速度都相差不大;第二款則更考驗使用者的手腳協調性,手腳快的人能發揮出它的最大優勢,插秧速度更快,手腳慢的人速度則會稍慢一些。
這兩款插秧機若是能投入生產,必定能給上河村帶來巨大的變化。
他腦海中迅速浮現出一個合作的方案:讓上河村的家具廠負責生產木料部分,軋鋼廠負責生產鐵器部分,最後在軋鋼廠進行組裝,再麵向全國銷售。
如此一來,既能發揮兩個廠的優勢,又能實現互利共贏。
至於利潤如何分配,那便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了。
為了讓村民們儘快體驗到插秧機的便利,李有福又製作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插秧機。
這四個插秧機雖然全部由木頭製成,沒有鐵器部件耐用,但用來試驗和日常使用還是綽綽有餘的。
他將四個插秧機從空間裡取出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房間裡,這樣一來,彆人就會以為這些插秧機是他平日裡在家慢慢製作的。
李有福先將其中兩個插秧機搬到三輪車上,每種款式各帶一個,準備送到稻田邊給村民們試用。
他開著三輪車,一路風馳電掣,引擎的轟鳴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稻田邊上。
正在忙碌的王海遠以及村民們聽到動靜,紛紛抬起頭來。
他們看著李有福三輪車上那兩個造型奇特的簡易插秧機,滿臉疑惑,不知道這是個什麼物件,也不明白李有福此番前來有何用意。
李有福將三輪車穩穩停在稻田邊,快步走到王海遠麵前,笑著說道:“三舅,我自己製作了兩款簡易插秧機,不過因為沒有鐵器,全是用木頭做的。”
“你們拿去試試看,看看用來插秧好不好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