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與曹宇率領著魏軍鐵騎,如黑色的洪流般朝著淩封和陳修的敗軍席卷而去。馬蹄聲聲,似戰鼓擂動,揚起的塵土遮天蔽日,彌漫在空氣中,帶著一股肅殺之氣。
當他們追至一處戰略要地時,卻遭遇了吳軍兩萬斷後人馬的頑強抵抗。這兩萬吳軍,宛如一道堅固的堤壩,橫亙在魏軍前進的道路上。
他們憑借著事先修築好的工事,嚴陣以待,箭矢如雨點般從工事中射出,帶著呼嘯的風聲,射向魏軍。魏軍雖士氣高昂,但在這密集的箭雨下,也不得不暫時放緩進攻的腳步。
與此同時,文聘和滿寵各自率領的魏軍,如靈動的獵豹,從左右側翼包抄而上,將這兩萬吳軍團團包圍。包圍圈逐漸縮小,吳軍的壓力與日俱增。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兩位吳軍校尉望著四周如鐵桶般的魏軍,心中明白大勢已去。他們長歎一聲,眼中滿是無奈與不甘,最終率領著麾下士卒,紛紛跪地投降。
文聘和滿寵望著這一片投降的吳軍,心中並無多少喜悅。他們深知,戰爭尚未結束,前方還有更艱巨的任務等待著自己。
於是,他們留下部分人馬,嚴密看守這些降兵,以防生變,隨後率領其餘人馬,馬不停蹄地尾隨著司馬懿和曹宇的隊伍,繼續追擊淩封和陳修。
追擊一段距離後,又遇到了兩萬斷後的吳軍,經過激戰,其中一萬人馬,選擇了與魏軍死戰到底。
他們在工事中奮勇抵抗,刀光劍影閃爍,喊殺聲震耳欲聾。但終究寡不敵眾,在魏軍的猛烈攻擊下,全部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
另外一萬人,趁著夜色與混亂,如鬼魅般從暗道中悄悄地逃走了。他們小心翼翼地前行,生怕發出一點聲響,引來魏軍的追擊。
當司馬懿等人馬找到暗道口時,隻見最後逃走的吳軍用巨大的石塊將暗道口封鎖得嚴嚴實實。石塊堆積如山,仿佛在訴說著吳軍的決絕與無奈。
司馬懿目光冷峻,下令軍士們迅速將石塊搬開。軍士們齊心協力,喊著號子,一點點地將石塊挪開。待暗道口被清理出來後,司馬懿派出一隊精銳探馬,沿著暗道去探察吳軍的去向。
探馬們小心翼翼地沿著暗道前行,黑暗中,他們的腳步聲格外清晰。不知過了多久,他們終於弄清楚了吳軍大隊人馬已經逃往建業城方向。探馬們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馬不停蹄地返回,向司馬懿彙報。
此時,截斷吳軍退路的魏延和關統二將,也率領著麾下兵馬匆匆趕來,與司馬懿的大軍會合。
當他們得知吳軍從暗道已經逃往建業城後,頓時氣得破口大罵。
魏延漲紅了臉,怒目圓睜,大聲吼道:“合著我們白白守候了這麼久,竟然連敗逃的吳軍影子都沒見到,真是豈有此理!”關統也在一旁咬牙切齒,滿臉的不甘。
司馬懿見狀,連忙安撫二將。他深知,在這緊張的戰局中,保持軍心的穩定至關重要。
待二將情緒稍微平複後,司馬懿下令魏延和關統率領麾下的十萬兵馬登上停泊在江邊的戰船,司馬懿與他們約好,在建安郡的侯官港口會麵。到時全軍再登上戰船,向對麵的夷洲島發起總攻。
魏延和關統心裡明白,孫權憑借夷洲島遠離大陸的特點,妄圖用戰船保護夷洲島,因此水戰在所難免。而戰船就是水戰勝利的保障,責任重大。
大都督司馬懿將保護戰船的任務交給自己,這是對自己莫大的信任。兩人拱手答應後,便率領著麾下的人馬向江邊的戰船疾奔而去。
戰船在江邊一字排開,桅杆林立,旗幟飄揚。魏延和關統率領著士卒們登上戰船,船帆升起,戰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如離弦之箭般駛向東海。進入東海後,他們沿著海岸線下行,直奔夷洲島而去。
司馬懿望著遠去的戰船隊伍,心中思索著接下來的戰局。他見大軍經過連日大戰後疲憊不堪,士卒們臉上滿是倦意,於是立即下令就地安營紮寨。
士卒們開始忙碌起來,搭建帳篷,埋鍋造飯。司馬懿規定休整三日,讓士卒們有足夠的時間恢複體力。
三日後,辰時的陽光灑在大地上,司馬懿一聲令下,大軍拔營起寨,兵發建業城。
此時,建業城內的氣氛卻異常緊張。守城的將領是孫權的堂弟鎮北將軍孫韶和副將陸抗、朱異,他們麾下有十萬兵馬。
此前,當孫和率領麾下的五萬兵馬抵達建業城下時,孫韶親率眾將開城迎接。城門緩緩打開,孫韶帶著眾將出城,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將孫和迎入城中,並設宴款待。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眾人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