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本來就聰明,詩詞歌賦無一不通,馬上領悟到這是一首藏頭詩,於是為兒子取名“金喬覺”。
金喬覺自幼異於常人,厭華服珍饈,喜草履素齋。
常於菩提樹下靜坐,見宮女抱病,必翻遍醫書配藥;
遇農夫中暑,竟肩挑井水送至田間。
十二歲狩獵之時,是日秋高氣爽,國王率群臣入白虎山,見草中驚起一鹿,軍士張弓欲射,卻見母鹿突然躍出,以身為子擋箭。
箭矢貫母鹿咽喉,小鹿繞屍悲鳴,久久不去。
金喬覺擲弓於地,抱鹿屍痛哭道:"眾生皆有母子情,吾今方知殺生之痛!"
遂斷發為誓:"今生不殺一蟲,不踐一草,願天地萬物,皆得安息。"
時光荏苒,金喬覺長至弱冠,生得豐神如玉,目若朗星,然眉間常凝憂色,
蓋因見國中百姓仍受賦稅之苦,疫病之難。
老國王常歎:"我兒若為君,必是仁君,然恐難承亂世之重。
金覺喬卻搖頭:“治一國之痛易,度天下之苦難。”
命運的轉折,始於一場宮廷政變。
新羅王病重,宮廷暗流湧動。
金喬覺的王叔金仁問勾連百濟外敵,於中元夜發動政變。
是夜烏雲蔽月,王宮內火光衝天,喊殺聲震耳欲聾。
金喬覺正於佛堂抄經,聞變急赴後宮,見母親被叛軍逼至望海台,衣襟染血。
"兒啊,速逃......"
母親以帶血的手撫過他的臉,話未說完,含淚而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金喬覺怒喝著奪過侍衛佩刀,卻見妻子貞姬被亂兵拖拽而過,發間金步搖跌落,露出頸間他親贈的玉佛吊墜。
"喬覺!"
貞姬奮力掙脫,便被拖入濃煙之中。
金喬覺欲追,卻被貼身老臣金忠死死抱住:"殿下,留得青山在,方有複仇時!"
望著熊熊燃燒的王宮,聽著遠處妻子的哭喊聲漸弱,金覺喬指甲深深掐入掌心,鮮血滴在母親遺留的菩提葉上,竟凝結成紅蓮形狀。
逃亡之路艱險異常,金喬覺喬裝成流民,輾轉於新羅與百濟邊境。
他目睹政變後的新羅餓殍遍野,昔日良田荒蕪,百姓易子而食;
又遇百濟士兵劫掠村莊,少女被擄,老弱遭屠,血流成河。
一日,他在江畔見一群孩童圍啃腐鼠,不禁淚如雨下,脫下錦袍換得半塊麥餅,分與眾人。
至海邊時,金喬覺已形如乞丐,衣袍襤褸,足生膿瘡。
他望著浩瀚東海,想起母親臨終眼神,想起妻子被拖走時的哀呼,忽覺萬念俱灰,欲投海自儘。
正徘徊間,忽見一老僧坐於礁石,正是當年宮中頭陀。
"公子欲求死?"老僧微笑問。
"生不如死,活著何益?"
"死易,生難。公子可知,你身具大願,若就此隕落,萬千眾生誰來救度?"
“公子可知新羅與中土有千年佛緣?昔年燃燈佛曾預言——‘金地菩薩,當現化於九華’。”
金喬覺心神俱震,似有宿世記憶翻湧。
金喬覺叩首道:"願聽上人指引,但不知上人究竟是......"
老僧化作金光,空中傳來偈語:"我是過去你,你是未來我。莫向外邊求,自心是真佛。"
言訖,海麵浮現蓮花小徑,直通西方。
金喬覺解下王子玉帶,擲入海中,取出懷中母親遺留的菩提葉,朝新羅方向三拜,踏上蓮花道。
苦行僧以錫杖輕點海麵,霎時浪開蓮湧,現出一條金光小徑:
“此去中土,九華山中有一石洞,可容大願生長。”
喜歡洪荒:截教女仙請大家收藏:()洪荒:截教女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