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征服乃蠻並沒有撈到太多好處,因為乃蠻部地處蒙古高原最西部,自然條件要比蒙古本部更加惡劣,要不是地盤上有幾個大湖,根本就不適合人類生存。
鐵木真不是個閉門造車的人,出征前他就對今後的發展方向做過一番思考。
從收獲的角度來看,追隨前人腳步南下自然是最佳選擇,因為漢人多、漢人富,隨便劫掠一把就能吃撐。
可時也勢也,去了一趟燕京,讓他比所有蒙古人都了解那個王朝的強大,自己若敢挑釁,迎來的絕對是雷霆之怒。
但現在沒有彆的選擇了!
征服乃蠻人後的收獲寥寥,讓他心裡清楚,憑借自己現有的實力,擴張已經達到了極限。
如果沒有突破,蒙古人將被徹底鎖死在貧瘠苦寒的漠北,一旦前期的統一紅利吃完,結局必然是重新分裂,各部之間的攻伐甚至會更加血腥。
而要突破這個瓶頸,蒙古人需要糧食、需要人口、需要武器,這些東西,隻有南邊的大武有!
有人問蒙古人曆史上不是好幾次西征嗎?還一路打到了歐洲,建立了人類曆史上最為龐大的帝國。
可你要看看蒙古人在西征之前都做了什麼?
先打西夏,再打金國,擄掠到的人口和糧食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獲取了最先進的冶金技術和大量的熟練工匠,讓軍隊一舉完成了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
這時候再西征,對沿途那些落後的小部落、小城邦,根本就是降維打擊!
鐵木真東返之後乾了一件籌備已久的事情,召開忽裡台大會,自封“成吉思汗”。
這麼做有兩個目的:
一是加強蒙古人內部的凝聚力,同時強化中央集權。
二是試探大武國的反應,看看他們對自己的重視程度到底有多高。
大武國的反應很快也很激烈,燕王武鬆立刻集結了三萬騎兵,親自帶著他們向北進入了漠南草原。
鐵木真知道這是在警告自己,不要試圖跨過大漠南下。
鐵木真笑了,他根本沒想南下。
漠南草原上雖然有很多蒙古部落,但那些同族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條心,早就背棄祖宗投靠了漢人。
自己既吞不下他們,也沒必要和大武國的軍隊正麵硬剛,他的真正目標是東邊。
華夏十二年剛開春。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漠北的蒙古人一定在帳篷裡伸懶腰的時候,鐵木真親率三萬騎突然繞過大興安嶺南麓,一頭殺進了東北平原。
這個時間點選擇的極好,武鬆已經率軍撤出了草原南返過冬,扈成帶著主力正在高麗半島的最南端,正是東北三路最空虛的時候。
燕京的武鬆最先得到消息,立即重新集結部隊,可惜還需要時間準備後勤補給。
釜山的扈成倒是沒這個麻煩,可緊急北上走到一半就遇到了麻煩。
不同於東北三路這些年一直在修橋鋪路,高麗半島的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幾乎等於沒有。
又恰逢冰雪初融,道路泥濘難行,即便前鋒輕裝,也根本走不快。
......
等武從文收到消息的時候,鐵木真已經撤了,真可謂來去如風。
他此行的目的本就不是擴張地盤兒,甚至不是劫掠財物,目標隻有一個黃龍府的黃龍鋼鐵廠!
那裡不但有海量的兵器儲備,還有蒙古人最想要的熟練工匠。
此戰鐵木真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天才和殘忍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