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這次的投資目光,繞開了炙手可熱的新地皮,徑直投向大中型城市裡的爛尾樓集群。
由律師團牽頭與地方政府、前開發商周旋。
好友韓楚風也憑人脈從中斡旋,120億人民幣的投入,不僅讓各方頭疼的“爛攤子”有了接盤者,單是按當前地價轉手,利潤已頗為可觀,這筆交易做得漂亮又穩妥。
項目推進的每一環她都非常謹慎,死死的讓人盯著。
摒棄外包模式,施工團隊由集團直屬管理,工資月結到個人賬戶。
五險一金同步繳納,絕無拖欠;
裝修環節同樣啟用自家員工聘請的專業團隊,再輔以職業經理人搭建的環環相扣的監管體係——這套機製嚴苛得堪比廉政公署,從源頭上杜絕中飽私囊的可能。
蓋樓與裝修所需的材料,大多來自陌鳳簫、韓楚風的產業或李娜自營的公司,龐大的關係網讓供應鏈既可控又省錢。
她甚至專門開設了保險公司,既做盈利生意,又給自家員工上保險,從頭到尾壓縮中間環節,把利潤牢牢鎖在體係內。
遇上蓋樓、裝修時的雜事難題,韓楚風與陌鳳簫的人脈總能輕鬆化解,讓項目推進得順理成章。
這並非無償相助,李娜會從利潤中拿出三成分給二人——彆瞧這三成占比不高,基於巨額基數,已是相當可觀的收益。
她心裡清楚,再好的關係也需利益支撐,人與人的本質本就是價值互換,給足好處,資源才會主動傾斜。
一係列舉措讓李娜“良心企業家”的名聲漸起。她為優秀農民工設下獎勵:
每個城市三名名額,分彆獎100平、80平、50平的全款精裝房,帶地下室車庫,雖多是頂層、一樓或地段一般的房源,對常年漂泊的工人已是天大的驚喜。
高管激勵同樣實在,200平江景大平層,好地段好樓層,每個城市兩個名額,看得見的好處讓所有人都卯足了勁。
李娜特意組建了專業監管團隊,時刻盯著工程質量。她常對管理層說:“坑誰也不能坑乾活的工人。”
畢竟她從底層走過,深知最底層的苦,更明白工人若不用心,企業根基便會動搖。“咱不少賺錢,對工人好點不虧。”
工人好比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套把人情、利益、管理擰成一股繩的模式,讓爛尾樓重生的同時,也讓李娜的商業版圖越發紮實。
……………
大年初一的陽光透過法國莊園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溫暖的光斑。李娜蜷在絲絨沙發裡,指尖撚著那枚龍石種吊墜。玉石通透得像一汪凝住的春水,內裡仿佛有雲霧流轉。
她正對著光端詳吊墜裡若隱若現的紋路,指尖突然傳來一陣刺痛。
“嘶——”
李娜猛地低頭,隻見那枚堅硬無比的龍石種吊墜竟從中間裂開一道縫隙,鋒利的邊緣在她指腹劃開一道血口,鮮紅的血珠瞬間湧了出來,滴落在裂開的玉石上。
詭異的是,血珠剛沾上玉石,就像被海綿吸走般消失了。沒等她反應過來,腦海裡突然“嗡”的一聲,仿佛有什麼東西被打開了。
她愣住了,眼前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意識裡卻清晰地呈現出一個空間——一個約莫一萬平米、高五米的立方體空間,空空蕩蕩,連一絲塵埃都沒有。更離奇的是,她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可以進去。
“這是……”李娜掐了自己一把,清晰的痛感告訴她不是夢。她嘗試著集中意念,下一秒,周圍的沙發、落地窗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片虛無的空間。
她站在這片空地上,腳下是光滑如鏡的“地麵”,抬頭能看到灰蒙蒙的“頂”。李娜試著走了幾步,觸感真實,呼吸也毫無阻礙。她再一想,又瞬間回到了沙發上,仿佛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