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與財是國之兩腿,太祖製定朱明國策,吸強兵聚身,卻散財與野,二百六十年,財政崩潰,進而強兵消散,此乃朝政艱難根本。
微臣與所有人的道一樣,強兵聚身乃基礎,如何吸聚各省之財權,道理其實很簡單,得先散出去,才能收回來。
如今財權士紳豪商八分、官場一分、朝廷一分,微臣散的是士紳那部分,是官場那部分,懂了嗎?”
崇禎兩眼大瞪,過一會還是冷冷說道,“你死的更快了。”
“哈哈,所以還要燒第三把火呀,下麵的叛臣賊子還沒處決呢,陛下您好好看看,天下到處是聰明人。”
陸天明說完再次登上高台,示意百姓安靜。
轟轟的聲音慢慢停下來,百姓崇拜看著高台的身影,期望中全是敬仰。
“鄉親們,咱們說回大員勾連東虜,做賣國賊坑殺百姓之事。
之前在乾清殿,偽君子戶部尚書侯恂說,大明朝沒有李杜、沒有蘇辛、沒有王韓,但大明朝是曆史中讀書最多的朝代。
這話說的沒錯,朱明的確是曆史中讀書最多的朝代,可讀書人做了什麼?什麼都沒有,除了空談心性,屁都不是。
侯恂還說,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他媽的呸,一群啃聖賢書二百年的酸儒。
忠孝節義有什麼變化嗎?忠孝節義能變化嗎?
有,他們更無恥了,他們說誰忠孝節義,誰就是忠孝節義,忠孝節義變成了工具,皇帝好賴都是他們說了算。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看一看詩詞歌賦大行的唐宋,我們可以很簡單得出結論,大明朝的士子除了會做八股文,屁都不會,除了咀嚼祖宗的唾沫,什麼成果都沒有。
讀書沒錯,讀書的方法錯了。
科舉考試開始於隋朝,各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不同,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朝廷人才需求,更指導文化傳承。
隋文帝一開始僅有策問,唐朝考試科目很多,有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唐宋科舉內容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到大明朝,隻有經義一門。
且大明朝隻設進士一科,讀書選官,不看文章、不看詩詞歌賦、不看實務能力,比的是誰更虛偽,考的是媚上辱下的官之道。
大明朝的官,專研一輩子經義,一點實學都不懂,官員到地方不懂方言、不懂水利、不懂農學、不懂工商、不懂賬本、不懂明律。
他們什麼都不懂,就知道媚上做官。
大明朝全是這樣的官,國家能不破敗嗎?
科舉誕生一千年了,大明科舉不升反降,是曆史的倒退,選出來的人,大半是頭豬,完全不懂什麼叫治民。
本侯總督軍政第三件事,開恩科!
陛下有旨,今年秋季九月初開恩科,經義、律法、工商、天文、算術、冶煉、航海、農學、兵科、水利。
恩十科,隻要識字,任何人都可報名,府、省、京三階考試,最多報三項,取天下之才,鑄造新的煌煌天朝。”
喜歡錦衣黑明請大家收藏:錦衣黑明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