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天明並非興致上頭扯淡,他真的把程啟南和王徵全封侯了。
隻不過他們的封號全一樣,三等振業侯。
這一聽就是個流爵,但也足夠給天下一個信號:軍功不再成為封爵唯一。
新朝將會與宋代一樣,文武大臣全部會有流爵。
爵位不值錢了。
不管公侯伯分幾級,總比一品大員、三孤三少等尊崇。
皇帝南巡隻帶了一個敕命之寶,任命官員用的。
是皇帝常用的玉璽,但它僅僅排第八。
前麵七璽,皇帝奉天之寶、皇帝之寶、皇帝行寶、皇帝尊親之寶、天子之寶、天子行寶、天子信寶。
這些玉璽是祭天地、祭祖、賞賜公侯貴族、封賞藩王藩國之用。
也就是說,皇帝把‘正統’留下了。
陸天明不可能讓崇禎帶走,崇禎則認為他就是正統,也沒想過帶這玩意。
兩人很默契地在完成‘江山’移交。
臘月二十六,陸天明回到京城。
天下都在等地方議政標準,陸天明卻甩出來一個爵位等級。
武將諡號,按尊崇排序,依次是寧、毅、敏、惠、襄、順、肅、靖。
文臣諡號較多,除正、成外,依次是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
陸天明把公侯伯各分三等,諡號直接取封號。
文武兩字開頭,依舊歸內閣六部和大都督府,
振,歸工業農。忠,歸藩國。興,歸士商。
強行把士林與商業捆一起,實業正式成為國策。
這是新的大架構,也是價值觀導向,納稅者與武勳、治世、振世一樣光榮。
眾人一想,其實挺合理,不給商人地位,憑啥一直收人家的稅,人家又憑啥主動繳稅。
這樣的話,就是文武振興忠,五大爵係。
公爵雖然存在,但必須是皇子、開疆拓土、或為華族做出彪炳史冊功績的人,由議政府所有人同意,內閣請封獲準。
這裡麵沒有後戚,且武勳與藩國是降等襲爵,隻能本人擁有,三代若無大功,歸序為民。
陸天明還是妥協了,這是西域一行的感受。
武勳若直接成為流爵,影響反而不在武勳,而在藩國、在未來,憑什麼人家一個酋長投降你、歸順你,直接變為普通人。
降等襲爵不是為了照顧功勳之人,是為鼓勵後人開疆,減少開疆拓土的內部阻力。
畢竟開疆才能封公,好歹能完整傳三代。
若三代人都無法建立功勳,那傳多久都沒用,不如安心歸民,省得卷入爭鬥落個家破人亡。
晉王、潞王、秦王、林丹汗、喀爾喀汗、準噶爾汗、土爾扈特、哈薩克、德川家光、李開先直接變為國公。
朝臣眼神大亮,上一朝皇族還可以這麼玩啊。
李開先才是標杆,他比宋裕本提前封公,其餘人就知道怎麼做了,守著中樞不一定就能建功。
至於藩國,愛認不認,不認更好,有的是人想封公。
議論這一切的前提,威遠大將軍的名份就不行了。
對嘛,名義都是遞進的,地方議政的前提,是中樞‘榮耀’係統確定。
中樞確定的前提,帶頭大哥得確定。
但封王是不可能的。
這是封建的稱號,民族論裡,天下隻能有一個王,還不到那一步。
陸天明把‘建議’交給議政衙門,他拍拍屁股回宮,終於回家了。
陸家又有了六個孩子。
陸天明在靈台院沒看到張之桐,邁步回禁宮,皇極門前,盯著大殿看了很久。
禁宮沒人,但很吵鬨。